导语:立秋已至,很多人期盼能够尽快的摆脱炎热的天气,迎来凉爽的秋风。但未必能尽如人意。今年的立秋日处于三伏天中,而8月10日刚进入末伏。在立秋后,三伏内的最后9天,如何养生比较好?
俗话说“立秋到,贴秋膘”。在北方有立秋吃饺子的习惯,抢别人碗里的一个饺子,秋天就能体格强健,弥补夏天天气炎热丢失的体重。立秋吃饺子也被称为“抢秋膘”。但也有人表示,现在已经不适合贴秋膘了。
01“立秋至,贴秋膘”有道理吗?
按照时节特点来看,虽然立秋表示秋天已经到来,但由于立秋仍然在三伏天内,天气炎热,温度尚未完全转凉,人们仍然因为炎热、潮湿的气候,容易出现倦怠、乏力等症状。
在这时不是贴秋膘的好时机。吃过多高蛋白、高脂肪的高热量食物,不仅不能帮助人体补足油水,反而可能增加脾胃的负担,更容易加重夏季脾胃虚弱的问题,对健康不利。
这是立秋后不宜贴秋膘的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不宜贴秋膘的原因是这种饮食方法已经不再适合现代人。
过去人们没有足够的御寒衣物,也没有良好的居住环境,需要在立秋后多吃点,贴秋膘才能抵御严寒。但对现代人来说,温暖的衣物和舒适的居住环境不再需要人们靠吃胖自己来抵御寒冷。贴秋膘自然也就没什么必要。
而且从人们的健康层面考虑,贴秋膘很可能造成人体消化负担加重。人们平时吃的已经比较好了,盲目采取“贴秋膘”式的饮食可能导致人体出现向心性肥胖、体重超重等风险增加,对健康不利。
这就是立秋养生的第一个误区,盲目贴秋膘。
02为了帮助人们更好的做好立秋养生,提出4大立秋养生的误区,尽量避开
误区一:盲目贴秋膘
误区二:春捂秋冻不生病
到了秋季,温度会慢慢降低,很多人会为了冬天少生病,选择在秋天稍微冻一冻,避免早早的穿上厚外套。这种方法或许对健康人群增强对寒冷的适应能力有帮助。但不适用于一些特殊人群。
正确解读:春捂秋冻也有禁忌人群
在初秋时节,一些年轻人或者抵抗力比较强的成年人,可以尝试通过耐寒锻炼等方式来增强人体对寒冷的适应能力和免疫力。但是对自身调节能力比较差,免疫力较差或者御寒能力比较差的人群,更容易受寒引发疾病,不宜“秋冻”。
比如老年人和儿童,存在心血管疾病的人群,有气管炎、呼吸道疾病以及存在关节炎等问题的人群,更应该在温度变化时,适当的增减衣物,避免受寒。
误区三:运动健身,毫无顾忌
在夏天温度高,很多人不愿意运动,也没有精力运动,出汗太多容易脱水。但在秋天温度适宜,锻炼的风潮也开始流行。但需要提醒的是,秋季不宜进行大量的运动,更不适合大量出汗。
秋主收敛,自然界中的阳气逐渐收敛,人体也需要敛阳固本。而剧烈运动、大量运动很可能导致阳气外散,不利于人体敛阳。建议人们运动时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并且运动到身体觉得轻松舒适,且轻微出汗、发热后,及时停止,以免伤身。
立秋后运动更应该警惕伏邪入侵,湿热之气并未完全消散,在这种情况下大量运动只会增加人体的消耗。
误区四:三伏天内立秋,过度消暑
很多人表示在三伏天内虽然已经立秋了,但温度还是很高,平时还是忍不住开着空调睡觉,喜欢喝绿豆汤,吃冰西瓜。但这些行为在立秋后,很可能被列为“过度消暑”。
要知道立秋后人体虽然需要消暑,但更需要收敛。长期吹空调很容易引发空调病,导致腹痛、腹泻、伤寒感冒等。建议人们顺应早晚温度的差异,用开窗通风或者吹风扇等方式代替吹空调、吃冰西瓜的降暑方法。
尤其是存在慢性疾病和肠胃功能比较差的人群,建议选择在夜间开窗通风或者吹风扇,并且做好防寒保暖的工作,避免受寒,加重病情。
由于立秋后,气候变化比较大,人们需要顺应时节的特点进行养生。
03下面教你3个方法,对症调理
为防秋燥,宜润肺
立秋后很容易出现秋燥,人们会觉得口干舌燥、容易上火。这时可以通过饮食多吃一些润肺、养肺的食物,比如白萝卜、胡萝卜、白菜以及莲藕等食材,清肺润肺,降燥去火。
避免在立秋后频繁的洗澡或者去角质,可以在洗澡后通过涂抹身体乳等方式锁住水分,避免皮肤干裂,脱皮。
立秋后宜早睡早起,防受凉
在夏天由于天黑的比较晚,很多人的生物钟也睡得比较晚。但在立秋后昼夜温差比较大,天黑的也慢慢变早。人们可以在晚上的10点左右入睡,早晨6点起床,更能顺应时节特点。
秋主收敛,静心养神
秋天不像夏天朝气蓬勃,人们容易出现情绪低落,没精神等情况。这时可以通过适度的运动来改善精神疲惫。在秋天多晒晒背,能够帮助人体内的阳气收敛,也能通过户外活动来减轻抑郁、低落等情绪。
平时可以在秋季适当的吃一些香蕉、百合等,帮助宁心安神,也可以通过喝绿茶等方式改善心情。
结语:立秋后意味着秋天逐渐到来,但尚未出伏,人们还是应该注意避开一些养生的误区。以免在立秋后导致健康受影响。在中医上看,秋季宜收不宜散,避免踏入4个误区,也能减少错误养生可能对健康造成的影响。教你3个立秋养生方法能帮你较好的应对换季带来的不适,帮助顺利的度过最后的三伏天,舒适的进入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