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纽约时报》写文章称:特朗普喜欢吃全熟牛排。
这一言论立刻引起哗然,当时媒体都批判特朗普,觉得他味觉缺失,甚至是对厨师失礼。
高级餐厅里最贵的菜并不是什么龙虾大闸蟹,而是牛肉,杀一头牛,身上最好最嫩的部位只有那么一丁点儿,而你却把它煎成全熟来证明自己牙口好,这简直是对牛的一种犯罪。
有一次和朋友去吃饭,一个朋友聊起了他第1次点牛排,服务员问他要几分熟,他说十分熟吧,同桌的人都心有戚戚,都说有类似的经历,引来了嘲笑。
相信许多人都有过类似的疑问,难道吃全熟牛排就是土憋的做法?
随着时代发展,牛排也面向全球,成了近年来中国人餐桌上的常见食物,欧美国家人吃牛排,喜欢三分熟,五分熟,七分熟,仿佛吃全熟牛排就会被嘲笑。
在中国西餐厅点一份全熟的牛排,总会招来异样的眼光,逼得习惯了吃全熟食品的中国人,也开始吃起了非全熟牛排。
以前看过一个新闻,说一个80后小伙每次吃牛排,都必点带血丝儿的三分熟,最后吃的腹泻,被医院查出体内含有寄生虫。
我们现在认为正宗的牛排就是要血淋淋的吃,而事实上,非全熟牛排也不过只有40年的历史。
牛排的雏形最早出现在成吉思汗的远征军队,当时成吉思汗的军队横扫欧洲,战士们出征所用的军粮就是牛排,他们出征前整片生牛肉装入皮囊,塞在屁股后的马鞍下面,被屁股紧紧压住。
这样一路摩擦、挤压,最后肉片就被捂个半熟,再拿了来撒点盐就是美味,这种吃法最后就流传了下来。
——西方的牛排历史晚于成吉思汗,但也是起源于王公贵族专享食品,有记载的最早于18世纪,出现在美国的新泽西州,成名于纽约市。
无论是在封建时代的中国,还是在中世纪的欧洲,牛肉都是王公贵族的食物,普通平民主要吃猪肉羊肉,而当时的烹调方式以炖、煮为主,例如法国著名的红酒炖牛肉,中国的酱牛肉、卤牛肉。
在20世界70年代以前,要想把全熟的牛排煎的既好吃,又有品质,这需要高超的烹饪技巧,因此这也注定了全熟牛排只能是富贵人家的爱好。
从18世纪90年代到19世纪90年代,是美国的百年工业发展时期,工人成了社会主体,因为当时美国盛产牛肉,养殖成本低,价格便宜,肉质优等,所以工人们聚餐时,吃牛排成了核心内容。
但当时,美国的蓝领阶层并没有那么多讲究,他们的主要烹饪方法就是将切好的牛肉放在火上煎,差不多熟了,就直接吃,虽是“外焦里嫩”,但其实牛排的里面并没有完全熟透。
直到20世纪80年代,开始讲究食材新鲜度的法国菜开始席卷全球,很多承担不起高端法餐的美国人开始在寻找类似的吃法,于是原本在美国蓝领阶层流行的牛排吃法进入眼帘。
在《纽约客》、《时代周刊》等主流媒体的推波助澜下,讲究几分熟的牛排吃法在全球开始流行起来。
美国几家大型的肉类加工企业迅速从这股潮流当中发现了商业机会,他们发现可以像养鸡一样流水喂养牛肉,大型企业的加入不仅带来了广告宣传,他们还将生吃牛排包装成了一种文化,还制定了牛排标准。
按生熟程度分为:全生,三分熟,五分熟,七分熟,全熟。
又根据口感和部位将牛排分为,菲力,西冷,肋眼、T骨牛排。
所以现在全球的西餐厅都开始讲究吃几分熟,在她们眼里,至少你算不上经常吃牛排的人,但怎么也应该尊重下别的国家饮食文化吧。
为了避免麻烦,也不想被嘲笑或者调侃,很多人都学会了在家里自己煎牛排,既干净又卫生。
尤其是疫情期间,很多人不敢去西餐厅,可是又想吃牛排,只能买来自己弄。
选牛排的时候要注意一点
一般西餐厅使用的牛排都是澳洲和牛,好像只有澳洲和牛才做牛排,但其实最好的和牛并不是澳洲,而是日本,不过普通消费者就算了,日本和牛虽好,但价格确实太贵,最重要的是还吃不着,因为不许进口。
不过,澳洲和牛和日本和牛却是血亲,日本人将自己的和牛看的很紧,多少国家想引进都没成功,但在上世纪,却被澳大利亚成功引进,并和自家的优良品种安格斯牛杂交,经过不断提纯,到目前为止,纯度已经达到90%了,所以也成了我国牛肉的主要来源。
前天家里人在“小牛凯西旗舰店”买了份牛排,味道还不错,老人也挺喜欢。
作为吃货,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
以前在网上经常会买到拼接牛排,不过小牛凯西家的还不错,都是整条进口切割、油花分布均匀、最主要就是口感确实不错,多汁且新鲜。
好评如潮,仅此一家!
是10片装,2两份菲力牛排+3份眼肉牛排+5分西冷牛排,一次吃个痛快,想吃几分熟吃几分,都是花自己的钱,自己开心最重要,肠胃不太好的朋友,建议就别尝试三分、五分这种。
里面含有制作方法,买回来就可以制作,无需上网查看制作过程。
不用担心包装和物流,都是专业保鲜的包装袋,物流相当给力,不会因为天气原因变质,放心购买。
喜欢吃牛排的可以点击下方链接购买:原价元,活动期间只需,现在下单还送刀叉+煎锅+10包黑胡椒酱!
¥10小牛凯西原肉整切10片装g京东月销量好评率97%官方店旗舰店¥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