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滁州日报
○本刊记者
夏日三伏即将到来,该如何养生才能保持身体的健康呢?相信很多人了解“三伏贴”这一冬病夏治的特色疗法。本刊记者近日采访医院治未病科主任傅裕,听她来为大家详细介绍如何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是什么?
《黄帝内经》中说:“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意思是:有圣人能适应自然变化,春夏濡养阳气,秋冬季濡养阴气,注重养生之道,所以身无大病,因不背离自然万物的发展规律,而生机不会竭绝。
所谓“冬病”就是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病变。
“冬病夏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特色治疗手段,就是根据“春夏养阳”的理论,夏季气温高、阳气旺盛,人体阳气也达到四季高峰之时,天人相应,尤其是在三伏天,采取中医治疗方法,使一些在冬天容易反复发作、难治的疾病,在三伏天得到预防和治疗。
“冬病夏治”包含:中药敷贴、灸法、针法、中药热敷、中药浸泡、内服中药等多种方法。灵活多样,辨证用之,因人而异。
什么是“三伏贴”?
”冬病夏治“方法中,最常用的就是“三伏贴”,它属于中药“穴位贴敷”,但是在三伏天肌肤腠理最开泄之时使用,所以叫“三伏贴”。
它在特定时间段,选取穴位,用特定药物贴于穴位之上,药力由皮肤渗入穴位经络,通过经络气血直达病处。比如今年的三伏天时间:头伏7月16日至7月25日,中伏7月26日至8月14日,末伏8月15日至8月24日,选取这几段时间内前来贴敷。
三伏贴适宜人群:2岁以上儿童及成人,尤其适合于体质虚弱、亚健康及慢性疾病人群。
治疗时间:成人3-6小时,儿童0.5-1小时。根据个体差异贴敷时间适当调整。
治疗周期:三年为一疗程,有效者可继续贴敷巩固。
再来看看三伏贴的主要成分:它源自清代《张氏医通》,以白芥子、延胡索、细辛、生姜为基本方。
白芥子:辛、温,能利气豁痰,温中散寒,通络止痛;
细辛:辛、温,能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
延胡索:辛、苦,温,能活血散瘀,理气止痛。
生姜:辛、温,能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整个配方用药性味属辛温,正好是用来温阳、祛寒。尤其对于一些在寒冷冬季易复发和加重的疾病,比如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腹泻、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尤其适宜,因为这类疾病患者都有一个共性——平时怕冷的寒性体质。
“三伏贴”到底有什么用?
前面已经概括说了,三伏贴就是可以激发人体阳气,提升正气,能提高人体自身免疫力的。具体到其适应的疾病,主要有以下几类:
1、呼吸系统疾病: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气肿、肺心病、鼻炎、咽炎等;
2、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胃炎、胃肠功能紊乱、慢性肠炎、慢性腹泻等;
3、妇科疾病:痛经、产后头痛、产后伤风等属寒证者;
4、疼痛疾病:风湿、类风湿、颈肩腰腿痛、肌膜炎、网球肘等;
5、儿童疾病:小儿反复感冒、消化不良、厌食、遗尿等;
6、亚健康:易长冻疮、四肢寒凉怕冷、免疫力低下。
所有人都适合“三伏贴”么?
这么好的绿色疗法,是不是大家都应该来贴呢?
中医的精髓是因人而异、辨证论治,任何治疗方式都不是千人一方、包治百病的,冬病夏治三伏贴也是如此。
所以说,三伏贴也不是“你想贴就能贴”,一样需要辨证!
医院治未病科结合中医理论及多年冬病夏治经验总结,特别予以辨证后施贴,根据疾病种类和人群年龄不同——例如分呼吸系统、关节痹症等类,分成人贴、儿童贴等,逐一辨证,再用对应不同的三伏贴配方,分别施贴。
前面分析了三伏贴的成分,它是适合偏阳虚体质,那么反之,湿热体质的人就不适合了。
因为如果有湿热或者阴虚内热,再使用那些辛温之药,就是热上加热,不但起不到预防治疗效果,反而可能会加重病情。
另外,孕妇、两岁以下婴幼儿、皮肤过敏及有破损溃烂等皮肤病、急性传染病、热病、严重脏腑功能疾病等患者也不适合。
就算适合贴的朋友,有些人觉得为了“疗效”更好,三伏贴贴敷于皮肤之后,超时也久久舍不得撕下,结果造成局部皮肤溃烂、甚至引发感染。这就得不偿失了,得立即就医处理。
冬病夏治还有哪些方法?
那么有些不太适合“三伏贴”的朋友怎么办呢?
其实穴位贴敷还有很多种类,比如适合大便干结的朋友可以辩证使用便秘贴;咳嗽气喘反复发作可以选贴咳喘贴;还有其他咽炎贴、失眠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