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牛胆抗菌作用模式研究
摘要: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九牛胆中的主要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及方法学论证。通过建立九牛胆提取物及四种主要成分的代谢谱,并对比所建立的抗菌模型,获得其抗菌模式。
中国论文
关键词:中药;抗菌模式;作用模式
中图分类号: R284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ny.2015.20.035
九牛胆常常用于治疗急慢性扁桃体炎,菌痢,胃痛,热嗽失音[1-3]。
本文就九牛胆的化学成分和抗菌作用展开了研究。首先,对九牛胆进行化学成分分析鉴定,并测定其主要成分的含量(见表1)。其次,选取金*色葡萄球菌作为实验研究对象并获得药物作用后的代谢谱。最后,在对代谢谱进行预处理后,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所获取的代谢谱进行分析,从而获得不同作用机理药物的作用模式分类。
表 1 九种抗生素的作用模式
1 实验部分
1.1 实验材料
岛津LCMS-2010 HPLC-MS。
乙醇和甲酸为分析纯,甲醇为色谱纯,超纯水。
所有的标准品均购于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
九牛胆市场采购。
1.2 九牛胆化学成分分析
九牛胆放置于40℃烘箱烘干,研磨,过筛。精确称取10克粉碎的九牛胆粉末,加入100毫米,95% 乙醇,加热到60℃,回流24小时后,提取液减压浓缩得浸膏I。浸膏I依次使用正己烷、氯仿和丙酮等有机溶剂依次萃取并浓缩,获得极性部分II、III和IV。
1.3粉添加于金*色葡萄球菌培养基的抗菌药物的浓度以及药物的溶剂和稀释剂
添加于金*色葡萄球菌培养基的抗菌药物的浓度以及药物的溶剂和稀释剂(表2)。
1.4 胞内代谢物提取
采用冷冻法获取胞内代谢物。
1.5 LC/DAD/MS分析
采用LC/DAD/法对九牛胆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采用LC/DAD/MS对胞内代谢物进行分析。
1.6 数据预处理以及主成分分析
在本文中,采用矩阵进行主成分分析[4-8],以获得的不同药物作用金*色葡萄球菌代谢图谱的聚类。
2 结果与讨论
2.1 九牛胆的主要化学成分
图1 是九牛胆全药的 高效液相色谱图。通过其与标准品的保留时间和紫外光谱,九牛胆中有四种主要化学成分,分别是掌叶防己碱、防已内酯、药根碱和金果榄甙。
为了探测九牛胆的主要活性成分,在随后的代谢组学分析中,在金*色葡萄球菌的培养基中不仅添加九牛胆的提取物,同时也添加这四种主要化学成分。
2.2 九牛胆的抗菌模式
图2是控制样本,诺氟沙星和万古霉素培养物的胞内代谢物的总离子流谱图。各谱图有着非常明显的差异,说明胞内代谢物可以用于区分的不同的加药培养物。
图3(a)是所得到的所有样本的总离子流图和经过数据处理的质荷比加和图。图3(b)是所得到的所有样本经过数据处理的质荷比加和图。
图4 控制样本,加九种抗生素,九牛胆提取物I,极性部分II-IV,四种单体的培养物的胞内代谢物的色谱图的主成分分析图
图4 是所有代谢谱的主成分分析图。从图 4 可知,代表万古霉素的单独成类,而且根据已有研究知道其作用靶点是细胞壁肽聚糖。两个浓度的头孢噻肟钠的所有投影点也聚集成群,其作用靶点也是已知的――转肽酶。而四环素,林可霉素,红霉素,氯霉素,链霉素这几种药物的作用靶点在核蛋白体亚单位上,同样它们不同浓度的点都聚在了一类。
图4显示九牛胆粗提物I、利福平和诺氟沙星混合在一起,意味着九牛胆提取物应该有着和利福平、诺氟沙星一样的作用位点――核酸分子(表1)。
同时,从图4 可以看出,极性部分III和其主要成分金果榄甙,极性部分II和防已内酯的投影点分别聚集在一起。
另外,从图4 可以看出,极性部分IV 及其主要成分掌叶防己碱和药根碱与粗提物I 的投影点很接近。根据这个结果可以推测,九牛胆中并非单一物质作用于金*色葡萄球菌,而是多种生物碱共同的作用的结果。
3 结论
在众多的生物活性成分中,虽然很多成分都对金*色葡萄球菌有着抑制作用,但是对靶标起着主要作用的物质应该和全药有着一致的作用模式。在九牛胆中并非单一物质对金*色葡萄球菌起抑制作用,而是几种生物碱协同作用。
参考文献
[1] 褚小兰,等.金果榄和山慈姑的名称鉴别考证[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1992,4(02):38-39.
[2] 周天达,等.雪里开及其混淆品九牛胆[J].中药材,1990,13(01):22-24.
[3] 陈厚祥,等.三种青牛胆植物形态及商品性状鉴定[J].中药材,1997,2(08): 392-393.
[4] Brown C.W., Lynch P.F., Obremski R.J., et al. Matrix representations and criteria for selecting analytical wavelengths for multiponent spectroscopic analysis. Analytical Chemistry, 1982, 54(9): 1472-1479.
[5] Kisner H.J, Brown C.W., & Kavarnos G.J. Multiple analytical frequencies and standards for the least-squares spectrometric analysis of serum lipids. Analytical Chemistry, 1983, 55(11): 1703-1707.
[6] Golub G., & Kahan W. Calculating the singular values and pseudo-inverse of a matrix. Journal of the Society for Industrial and Applied Mathematics: Series B, Numerical Analysis, 1965,2(2): 205-224.
[7] Wold S., Esbensen K., & Geladi P.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Chemometrics and intelligent laboratory systems, 1987, 2: 37-41.
[8] Malinowski E.R. Factor Analysis in Chemistry. 2nd Ed. 1991, Wiley New York.
作者简介:余雁,博士,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应用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