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泻证一般多能很快痊愈,但亦有经年累月迁延不愈,而成为慢性疾病的。这一类患者,在临床上并不少见,病家既感痛苦,医师亦难着手。
泄泻的形成,虽有风、寒、暑、湿、热等成因,但总与脾失运化、积滞难消有关。因为脾胃的功能是输化水谷,若外邪或饮食不节,影响脾胃消化功能时,就会发生消化不良,积滞于中,引起泄泻。张景岳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致合污下降,而泄利作矣。”
治疗本病,当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寒者温之,热者清之,虚者补之,有积者攻而去之”的方法。其实者,成无己认为“下利,必逐去胃中之实而已”。若积不去,邪不净,隐伏肠曲,就会拖延时日,而成慢性腹泻。戴思恭亦说:“隔年及后期腹泻,有积故也。”《金匮》:“下利已差,至其年月日时复发者,以病不尽故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这很明显地说明了积滞不去、泻利不愈之理。
但积滞曲肠,有寒结与热结之分。严苍山先生治疗慢性泄泻,方法颇多。他经历既久,所见甚广,认为慢性泄泻中有一种属“寒结旁流”的病症,须用三物备急丸温下荡涤。
严苍山先生根据许叔微用干姜丸(比三物备急丸仅多一味人参)治疗慢性寒实泄泻的记载,验证于临床,悟出慢性泄泻次数多而量少不畅,苔白,脉沉迟或弦紧,而体质或壮或弱,用寻常温中散寒、健脾止泻诸法不效者,乃寒滞凝结,阻塞肠道,水液污浊,从旁渗泄而出,先生将此种病症与古代的“热结旁流”之说相对应,提出了“寒结旁流”。本病每经年累月,迁延不愈,病久则结深而泻更甚。这类病人在临床并不少见。他常以三物备急丸通因通用而奏功。
考三物备急丸方,见于《金匮要略?杂疗方》中,主治:“心腹诸卒暴百病,若中恶客忤,心腹胀满,卒痛如锥刺,气急口噤,停尸卒死者。”《医宗金鉴》释:“以备暴然诸腹满、腹急痛及中恶客忤、噤闭卒死者,故方名备急。”是本方原为救急之用,以治急性昏厥及腹满急痛诸症。后世各家引而申之,以治寒实结积引起的肠道病变。如张路玉《张氏医通》说:“备急丸为治寒实结积之峻药。”许叔微《本事方》说:“治痼冷在肠胃间,连年腹痛泄泻,休作无时。”更具体地说出了本方主治泄泻的证候。
本方组成药物,是大*、干姜、巴豆。这是一首温下峻利的方剂。巴豆辛热峻下,荡涤肠胃;干姜温中散寒;大*攻下通便,并制巴豆之*。从方药上看,似难得使用于临床,尤其对长期腹泻,会产生病久体虚的顾虑。但既有寒实内结,不下则病不能去,《本事方》亦曾告诫:“不可畏虚以养病。”但本方究是峻下猛剂,断不能鲁莽从事,必须用之于腹痛(或拒按)便下不畅、声壮体实、苔白、脉沉迟任按的寒结证或寒结旁流证始可。
《金匮要略》三物备急丸为辛热峻下之剂,专为寒实冷结而设,先生移用于慢性寒结泄泻,病机雷同也,医界用者不多。治疗本病,必图其本,不下寒结,病泄难愈,祛邪即所以顾正,故虽体虚亦所不禁,唯剂量与配伍,则因人因病各有不同。备急丸服用剂量,《金匮》为大豆许三四丸,如未差,更与三丸。根据严苍山临床经验,每次可服四分至六分(0.9~1.8g。因丸剂大小不一,很难准确掌握),空腹汤药送服,得畅下七八行或十数行。除有短暂腹痛外,无其他不良副作用。若无其他不良反应,积去痛失,即须健脾和中,以竟全功。
病案举例
张某,男,47岁。
初诊:新感外邪,内夹食滞,腹痛,泻下不爽,次数多。治宜痛泻要方加味。
炒防风6g,陈皮6g,酒炒白芍9g,炒白术9g,炒枳壳6g,香连丸3g(吞),六曲9g(包),山楂9g,煨葛根6g,炒莱菔英9g,生姜3片。
二诊:昨进消导之剂,痛泻依然未愈,且增腹胀。脉弦迟,苔白滑,口不渴,有寒积在肠,非温通不愈。
厚朴3g,陈皮6g,酒炒白芍6g,益智仁4.5g,小茴香4.5g(酒炒),六曲9g(包),木香3g,白术9g,干姜2.4g,备急丸1.5g(吞)。
三诊:昨投备急丸,越四时,便始畅行,共行6次,下秽物无数,腹中顿舒,是积不去则病不除也。续予和中理气,寓以消积。
苏藿梗各4.5g,青皮4.5g,炒白术9g,益智仁4.5g,炮姜3g,六曲9g(包),山楂9g,蔻仁3g(研、吞),木香3g,生姜3片,红枣3枚。
四诊:用温通药便畅通后,昨日通便2次,今晨又下1次,已有燥屎,腹不痛,唯觉纳呆神疲。脾气未复,还需调补。
潞*参9g,於术3g,山药9g,扁豆9g,甘草3g(炒),酒炒白芍6g,益智仁4.5g,炮姜3g,红枣3枚,诃子肉9g,补骨脂9g。
按:
“通因通用”,《经》有明文。备急丸药物虽峻,如确有寒积之见证,亦毋需顾虑,如往昔诸家垂范,均称治积年泻利,有积故也。宋许叔微治连年腹痛泄泻,用干姜丸与备急丸,药物大同小异。以彼例此,亦以痼冷积于肠胃,非峻下不可。唯“大*治病,十去其六”,故上列医案,用备急丸积滞得去,即以健脾和胃法善其后,免伤其正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