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斑狼疮论坛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艾滋与性病知识科普
TUhjnbcbe - 2020/11/16 20:30:00

导语

前不久,我们结束了“谈性说爱”调查问卷,根据问卷内容,红会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有关艾滋病与性病的科普知识。

现在,艾滋病与性病已成为日益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但是其科普防治工作仍然十分艰巨。引导群众正确预防、正确看待性病,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我们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接下来,我们将向大家科普艾滋病与性病的相关知识以及其防治方法。

关于艾滋病

什么是艾滋病?感染艾滋病有怎样的症状?

艾滋病的全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它是由人体免疫缺陷病*HIV,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艾滋病*感染导致的慢性传染性疾病。HIV主要存在于感染者和病人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中。HIV侵犯人体的免疫系统,导致人体免疫功能下降,甚至缺失,导致人体极易感染各种疾病,严重者患上肿瘤或癌症,最终导致死亡。

关于艾滋病的起源,目前主流的观点是源于非洲的黑猩猩。艾滋病*,首先是在非洲黑猩猩中传播。后来,和人类有血液接触,艾滋病*在非洲的人群中传播开来,而后传播到世界各地。

早期症状

艾滋病比较有代表性的早期症状,也可以称其为急性期表现的症状,一般为发热,同时伴有咽痛、盗汗、恶心、呕吐、腹泻、皮疹、关节疼痛、淋巴结肿大及神经系统症状等。急性期通常发生在初次感染HIV后2~4周,大多数患者临床症状轻微,持续1~3周后缓解,但快速进展者在急性期可能出现严重感染,或者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体征及相关疾病。

无症状期症状

患者可能从急性期进入无症状期,也可能一直处于无明显症状的时期。无症状期的持续时间会很长,一般为6~8年。持续时间长短与感染病*的数量和类型、感染途径、机体免疫状况的个体差异、营养条件及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在无症状期,HIV在感染者体内不断复制,攻击免疫系统,在此期间可能出现淋巴结肿大等症状或体征,但一般不易引起重视。

艾滋病期症状

艾滋病期是感染HIV后的最终阶段,患者的免疫系统几乎崩溃,血浆中的HIV病*载量明显升高,此时的患者会出现HIV的相关症状,及各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

HIV感染后相关症状及体征

主要包括:持续1个月以上的发热(>38℃);盗汗;腹泻(大便次数多于3次/天);6个月之内体重下降10%以上。

部分患者表现为神经精神症状:如记忆力减退、精神淡漠、性格改变、头痛、癫痫及痴呆等。

患者还可能出现持续性全身性淋巴结肿大:除腹股沟以外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部位的淋巴结肿大;淋巴结直径≥1cm,无压痛,无粘连;持续3个月以上。

伴随症状

在艾滋病期,患者常会伴有各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可累及呼吸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皮肤、眼部等,因而导致多种多样的伴发症状,常见如下。

1.细菌感染

结核病是HIV/AIDS患者中最常见的细菌感染,是HIV感染者重要死因之一。艾滋病患者合并结核感染时,典型症状是全身性的播散性的多器官感染,表现为发热、乏力、盗汗、体重下降、腹痛和腹泻,可有慢性咳嗽。

肺孢子菌肺炎(PCP)是艾滋病患者最常见的机会性感染,又称卡氏肺孢子虫肺炎、卡肺。PCP起病缓慢,主要表现为发热、慢性咳嗽、进行性呼吸困难。

2.原虫感染

患者易遭受多种原虫感染。

为什么会得艾滋病?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性行为:与已感染的伴侣发生高危性行为,包括同性、异性和双性性接触。

静脉注射吸*:与他人共用被感染者使用过的、未经消*的注射工具,是一种非常重要的HIV传播途径。

母婴传播:在怀孕、生产和母乳喂养过程中,感染HIV的母亲可能会传播给胎儿及婴儿。

血液及血制品(包括人工受精、皮肤移植和器官移植)。

艾滋病的易感人群和高危人群

所有人都是艾滋病易感人群。

高危人群包括:男性同性恋者、静脉吸*者、与HIV携带者经常有性接触者、经常输血及血制品者和HIV感染母亲所生婴儿。目前传播途径以性行为为主,其中异性性行为致病率大于同性性行为致病率。建议高危人群固定性伴侣,避免不安全性行为。

注意!!握手,拥抱,礼节性亲吻,同吃同饮,共用厕所和浴室,共用办公室、公共交通工具、娱乐设施等日常生活接触不会传播HIV。因此我们应当平常地对待艾滋病人。

更多关于艾滋

Q1

关爱艾滋病人

护理方面

1.医学护理

艾滋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致死性传染病,患者需要经过专业培训的护理人员的照顾。护理人员除了注意HIV的消*隔离外,还应针对患者的并发症的不同病原,作好呼吸道、体液及接触隔离。要严格无菌操作,严格消*隔离;接触患者的血液和体液时,应带好手套、口罩或防护眼镜、穿好隔离衣,做好自我防护。

另外,护理人员应针对艾滋病患者出现的不同临床症状,如发热、腹泻、皮肤疾病、呼吸道症状、消化道症状等进行不同护理。

2.心理护理

艾滋病患者不仅要面对疾病的折磨、死亡的威胁,还要承受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压力和歧视,因此常常出现情绪异常,甚至自杀倾向。这就需要加强心理护理。医护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理变化,注意倾听患者诉说,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帮助他们树立起对生活的信心和希望。

3.家庭护理

艾滋病是一种可控的慢性传染病,家属应了解关于艾滋病的传播方式、如何防治等基本信息,给患者精神上的支持,帮助他们树立生活的信心。同时注意自我防护,防止HIV的进一步传播。

关爱方面

1.生理方面

我国早已实施对HIV感染者“四免一关怀”的*策,针对艾滋病患者抗病*药物及定期必要体检均免费,极大地提高了艾滋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了他们的寿命。

2.心理方面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应该恐惧或歧视艾滋病患者,应关心、关爱他们的生活、工作,努力让他们融入到社会中,主动与艾滋病患者交谈、握手、进餐,减少周围人的恐艾情绪。

不可否认,人们对艾滋病普遍存在的误解,也是导致艾滋病*新发感染者自年以来平均每年增长30%的原因。特别是,许多人至今仍然对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一无所知,不少人则认为,艾滋病的流行是吸*者、卖淫嫖娼者及男同性恋者等一些边缘化的少数群体造成的。殊不知,通过血液、不正当的性行为、吸*和母婴传播等途径,已造成大量人感染艾滋病。

如今艾滋病从脆弱群体向整个社会蔓延的势头未减,对艾滋病问题的畏缩、偏见和蔑视显然无助于艾滋病防治工作的推进。全社会都需要

TUhjnbcbe - 2020/11/16 20:30:00

导语

前不久,我们结束了“谈性说爱”调查问卷,根据问卷内容,红会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有关艾滋病与性病的科普知识。

现在,艾滋病与性病已成为日益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但是其科普防治工作仍然十分艰巨。引导群众正确预防、正确看待性病,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我们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接下来,我们将向大家科普艾滋病与性病的相关知识以及其防治方法。

关于艾滋病

什么是艾滋病?感染艾滋病有怎样的症状?

艾滋病的全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它是由人体免疫缺陷病*HIV,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艾滋病*感染导致的慢性传染性疾病。HIV主要存在于感染者和病人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中。HIV侵犯人体的免疫系统,导致人体免疫功能下降,甚至缺失,导致人体极易感染各种疾病,严重者患上肿瘤或癌症,最终导致死亡。

关于艾滋病的起源,目前主流的观点是源于非洲的黑猩猩。艾滋病*,首先是在非洲黑猩猩中传播。后来,和人类有血液接触,艾滋病*在非洲的人群中传播开来,而后传播到世界各地。

早期症状

艾滋病比较有代表性的早期症状,也可以称其为急性期表现的症状,一般为发热,同时伴有咽痛、盗汗、恶心、呕吐、腹泻、皮疹、关节疼痛、淋巴结肿大及神经系统症状等。急性期通常发生在初次感染HIV后2~4周,大多数患者临床症状轻微,持续1~3周后缓解,但快速进展者在急性期可能出现严重感染,或者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体征及相关疾病。

无症状期症状

患者可能从急性期进入无症状期,也可能一直处于无明显症状的时期。无症状期的持续时间会很长,一般为6~8年。持续时间长短与感染病*的数量和类型、感染途径、机体免疫状况的个体差异、营养条件及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在无症状期,HIV在感染者体内不断复制,攻击免疫系统,在此期间可能出现淋巴结肿大等症状或体征,但一般不易引起重视。

艾滋病期症状

艾滋病期是感染HIV后的最终阶段,患者的免疫系统几乎崩溃,血浆中的HIV病*载量明显升高,此时的患者会出现HIV的相关症状,及各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

HIV感染后相关症状及体征

主要包括:持续1个月以上的发热(>38℃);盗汗;腹泻(大便次数多于3次/天);6个月之内体重下降10%以上。

部分患者表现为神经精神症状:如记忆力减退、精神淡漠、性格改变、头痛、癫痫及痴呆等。

患者还可能出现持续性全身性淋巴结肿大:除腹股沟以外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部位的淋巴结肿大;淋巴结直径≥1cm,无压痛,无粘连;持续3个月以上。

伴随症状

在艾滋病期,患者常会伴有各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可累及呼吸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皮肤、眼部等,因而导致多种多样的伴发症状,常见如下。

1.细菌感染

结核病是HIV/AIDS患者中最常见的细菌感染,是HIV感染者重要死因之一。艾滋病患者合并结核感染时,典型症状是全身性的播散性的多器官感染,表现为发热、乏力、盗汗、体重下降、腹痛和腹泻,可有慢性咳嗽。

肺孢子菌肺炎(PCP)是艾滋病患者最常见的机会性感染,又称卡氏肺孢子虫肺炎、卡肺。PCP起病缓慢,主要表现为发热、慢性咳嗽、进行性呼吸困难。

2.原虫感染

患者易遭受多种原虫感染。

为什么会得艾滋病?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性行为:与已感染的伴侣发生高危性行为,包括同性、异性和双性性接触。

静脉注射吸*:与他人共用被感染者使用过的、未经消*的注射工具,是一种非常重要的HIV传播途径。

母婴传播:在怀孕、生产和母乳喂养过程中,感染HIV的母亲可能会传播给胎儿及婴儿。

血液及血制品(包括人工受精、皮肤移植和器官移植)。

艾滋病的易感人群和高危人群

所有人都是艾滋病易感人群。

高危人群包括:男性同性恋者、静脉吸*者、与HIV携带者经常有性接触者、经常输血及血制品者和HIV感染母亲所生婴儿。目前传播途径以性行为为主,其中异性性行为致病率大于同性性行为致病率。建议高危人群固定性伴侣,避免不安全性行为。

注意!!握手,拥抱,礼节性亲吻,同吃同饮,共用厕所和浴室,共用办公室、公共交通工具、娱乐设施等日常生活接触不会传播HIV。因此我们应当平常地对待艾滋病人。

更多关于艾滋

Q1

关爱艾滋病人

护理方面

1.医学护理

艾滋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致死性传染病,患者需要经过专业培训的护理人员的照顾。护理人员除了注意HIV的消*隔离外,还应针对患者的并发症的不同病原,作好呼吸道、体液及接触隔离。要严格无菌操作,严格消*隔离;接触患者的血液和体液时,应带好手套、口罩或防护眼镜、穿好隔离衣,做好自我防护。

另外,护理人员应针对艾滋病患者出现的不同临床症状,如发热、腹泻、皮肤疾病、呼吸道症状、消化道症状等进行不同护理。

2.心理护理

艾滋病患者不仅要面对疾病的折磨、死亡的威胁,还要承受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压力和歧视,因此常常出现情绪异常,甚至自杀倾向。这就需要加强心理护理。医护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理变化,注意倾听患者诉说,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帮助他们树立起对生活的信心和希望。

3.家庭护理

艾滋病是一种可控的慢性传染病,家属应了解关于艾滋病的传播方式、如何防治等基本信息,给患者精神上的支持,帮助他们树立生活的信心。同时注意自我防护,防止HIV的进一步传播。

关爱方面

1.生理方面

我国早已实施对HIV感染者“四免一关怀”的*策,针对艾滋病患者抗病*药物及定期必要体检均免费,极大地提高了艾滋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了他们的寿命。

2.心理方面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应该恐惧或歧视艾滋病患者,应关心、关爱他们的生活、工作,努力让他们融入到社会中,主动与艾滋病患者交谈、握手、进餐,减少周围人的恐艾情绪。

不可否认,人们对艾滋病普遍存在的误解,也是导致艾滋病*新发感染者自年以来平均每年增长30%的原因。特别是,许多人至今仍然对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一无所知,不少人则认为,艾滋病的流行是吸*者、卖淫嫖娼者及男同性恋者等一些边缘化的少数群体造成的。殊不知,通过血液、不正当的性行为、吸*和母婴传播等途径,已造成大量人感染艾滋病。

如今艾滋病从脆弱群体向整个社会蔓延的势头未减,对艾滋病问题的畏缩、偏见和蔑视显然无助于艾滋病防治工作的推进。全社会都需要

1
查看完整版本: 艾滋与性病知识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