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诊断
腹泻是一种常见症状,俗称“拉肚子”,是指排便次数明显超过平日习惯的频率,粪质稀薄,水分增加,每日排便量超过g,或含未消化食物或脓血、黏液。腹泻常伴有排便急迫感、肛门不适、失禁等症状。正常人每日大约有9L液体进入胃肠道,通过肠道对水分的吸收,最终粪便中水分仅约~ml。若进入结肠的液体量超过结肠的吸收能力或(和)结肠的吸收容量减少,就会导致粪便中水分排出量增加,便产生腹泻。临床上按病程长短,将腹泻分急性和慢性两类。急性腹泻发病急剧,病程在2~3周之内,大多系感染引起。慢性腹泻指病程在两个月以上或间歇期在2~4周内的复发性腹泻,发病原因更为复杂,可为感染性或非感染性因素所致。
中医辨证
腹泻属中医“泄泻”、“下利”等范畴。根据腹泻的病因病机及粪便特点可分为湿泄、寒泄、火泄、暑泄、热泄、食泄、气泄、胃泄、小肠泄、大肠泄、肾泄、直肠泄、滑泻、水泻等。中医一般将大便溏薄者称为“泄”,下如水样者称为“泻”。
临床上腹泻可分为以下几个证型:
1、伤食泻
临床表现:腹胀腹痛,泻前哭闹,泻后痛减,大便酸臭,或如败卵,呈*绿色稀薄液状,夹有食物残渣,可有少许粘液,嗳气酸馊,恶心呕吐,不思饮食,睡卧不安,舌苔薄*或垢腻。
治以消食化滞,和中止泻。
方选保和丸加减,药用焦山楂、六神曲、法半夏、茯苓、陈皮、连翘、炒麦芽、莱菔子。水煎,日1剂,分3次服。
若以伤乳为主者,重用炒麦芽、炒谷芽、砂仁(后下);伤于肉食积者,重用焦山楂;伤于面食积者,重用莱菔子;伤于谷食积者,重用神曲;病情较重者,加鸡内金、莪术。大便多水者,加泽泻、车前子(包煎);兼有呕吐者,加藿香、生姜汁;脾胃本虚,面色萎*,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者,加白术、生谷芽、薏苡仁。
2、风寒泻
临床表现:腹部胀痛,喜温喜按,泻下泡沫状稀便,色淡*,无味,肠鸣漉漉,口渴但不喜饮,或有恶寒、发热,舌质淡苔薄白。
治以疏风散寒,化湿和中。
方选藿香正气散加减,药用藿香、苏叶、白芷、大腹皮、厚朴、陈皮、半夏、生姜、茯苓、苍术。水煎,日1剂,分3次服。
小便短少者,加泽泻、猪苓、车前子(包煎);腰腹部痛剧、肠鸣者,加煨姜、砂仁(后下)、草豆蔻。
3、湿热泻
湿热泻临床表现:腹泻急迫,便下稀薄,水分较多,或如水注,粪色深*而臭,或夹有粘液,肛门灼红,腹痛阵作,烦闹不安,口渴喜饮,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肢体倦怠,发热或不发热,小便*少,舌质红,苔*腻。
治以清热利湿,和中止渴。
方选葛根芩连汤加减,药用葛根、*芩、*连、车前子(包煎)、苍术、木香。水煎,日1剂,分3次服。
若高热烦渴者,加生石膏(先煎)、寒水石(先煎);小便色赤而短者,加六一散;腹痛甚者,加白芍、木香;呕吐频繁者,加藿香、半夏、竹茹。
若舌苔厚腻,渴不欲饮,泻下稀薄如蛋花汤样,淡*不臭,发热不高,恶心欲呕者,宜芳香化浊,燥脾渗湿,忌用苦寒之品,以免湿蕴难化,用藿香正气散合五苓散加减。
4.脾胃虚弱泻
脾胃虚弱泻临床表现:病程较长,泄泻时轻时重或时发时止,大便稀溏,色淡无臭味,夹有不消化食物残渣,食后易泻,吃多后见腹胀、大便多,平素食欲不振,面色萎*,神疲倦怠,形体瘦弱,舌质淡,苔薄白。
治以健脾益气,助运化湿。
方选参苓白术散加减,药用*参、白术、茯苓、山药、苡仁、焦山楂、焦神曲、陈皮、砂仁(后下)。水煎,日1剂,分3次服。如时见腹痛,加木香、香附;兼舌苔白腻者,加苍术、厚朴。
大便清稀,小便色清,腹部隐隐作痛,加炮姜、肉豆蔻、益智仁;少气懒言,便泻不止,甚至脱肛,加*芪、升麻、葛根;兼夹湿热,口苦舌*,加*连、马齿苋。
5、脾肾阳虚泻
脾肾阳虚泻临床表现:久泻不止,缠绵不愈,大便清稀,无味,下利清谷,或见脱肛,形寒肢冷,面色苍白,食欲不振,腹软喜按,精神萎靡,或有睡时露睛,舌质淡,苔薄白。
治以补脾温肾,调中止泻。
方选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加减,药用熟附子、炮姜、五味子、米壳、吴茱萸、*参、白术、补骨脂、肉豆蔻。水煎,日1剂,分3次服。
如久泻不止,加诃子、石榴皮、赤石脂;脱肛者,加*芪、炙升麻。
医道声明:以上药材、食材确有治疗腹泻的作用,但是请在辨证论治的前提下使用,如果朋友确实有腹泻方面问题,可联系我们辨证用药。
1
仲景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