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感染BVDV后发病,伴随发热、腹泻、白细胞数下降、食欲减退、精神沉郁等症状。此类症状均会影响牛的生产性能,导致产奶量下降、牛乳品质降低等,发病严重者会出现流产、早产甚至死亡,最为严重的情况是BVDV慢性感染引起的黏膜病,虽然发病率低但致死率%。以上均可造成较大的直接经济损失。
3.2牛的繁殖障碍BVDV感染公牛后,会造成精液质量下降;若种公牛精液中存在BVDV,在配种过程中会造成病*的传播,引起母牛感染甚至PI牛的产出。BVDV对母牛发情期和孕期不同时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在发情初期感染BVDV会使母牛的卵巢功能受到影响,造成卵泡的大小和生长速度均下降,次级卵泡数减少等,同时病*会破坏性腺类固醇的生成机制,使雌二醇、*体酮等激素分泌紊乱。在妊娠早期或受精时感染BVDV会导致卵巢感染,引起卵巢炎症,降低受精卵的成活率以及母牛的受孕率。BVDV感染妊娠早期(30~天)母牛,可造成持续感染牛(PI牛)的产生[10]。BVDV感染妊娠中期(~天)母牛,会造成犊牛的先天性缺陷,如小脑发育不良、脑积水、视觉系统缺陷、生长迟缓等。BVDV感染妊娠后期(天以后)母牛,除造成少数流产外,大多胎牛能产生正常的免疫反应,将病*清除。这些胎牛出生后在接触母乳前,已经产生了BVDV中和抗体,但这些先天感染了BVDV的犊牛与正常犊牛相比,更容易感染其他疾病。3.3持续性感染与免疫抑制正如前文所述,妊娠早期母牛感染了NCP型的BVDV会导致PI牛的产生,该类牛终身携带和传播病*,即持续性感染母牛的后代也持续感染带*,从而形成母性持续感染家族。部分持续感染牛会出现发育不良、产奶性能下降等现象,持续感染牛缺乏有效的免疫功能,生命周期短,没有饲养价值,并且对牛群健康造成威胁,因而对PI牛,早发现早淘汰,是防控BVDV传播的重要手段。BVDV会导致病牛产生免疫抑制,损害机体的免疫机能,增强其他病原体的致病性,导致疾病多发和生产性能下降。当已感染病*的牛免疫机能受到抑制时,无论体内是否存在病*或抗体,都会向外界不断排*,即使病牛康复后也长期带*,成为长期的潜在传染源。3.4对相关产业的危害BVDV感染牛后,病牛的血清、冻精、胚胎等均带*,以此为原料生产的生物制品将给牛场、疫苗等相关产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后果不堪设想。由于CSFV与BVDV同属于瘟病*属,具有极高的同源性。BVDV-Ⅰ和BVDV-Ⅱ两个基因型,均可以感染猪,并引起类似猪瘟感染的症状,BVDV对怀孕母猪和新生仔猪危害较大,主要引起流产和死胎等,新生仔猪感染后死亡率高达57%。因而要重视BVDV对养猪业的危害,猪群中BVDV的普遍存在还常影响猪瘟疫苗的生产和免疫效果,猪BVDV感染表现出类似温和猪瘟的临床症状,很难区分。接种被BVDV污染的疫苗是造成BVDV在猪群内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4防控牛病*性腹泻-黏膜病是对养牛养殖业造成经济威胁的重要疾病,但是由于该病的临床症状相对于口蹄疫等较轻微,也不会造成大面积流行而产生严重公共安全问题,因而该病总是不能引起养殖场(户)的足够重视。然而,该病在全世界范围流行,在养牛业逐渐发展的同时,该病的影响也逐渐凸显,并且其对生物制品和养猪业的危害也不容忽视。因此,我国要重视该病的防控,借鉴国内外防控该病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制定合理有效的防控措施。4.1BVDV的国际防控措施目前国际上针对BVDV防控措施主要有两种:一是非免疫根除,即鉴别和扑杀持续感染动物;二是疫苗接种。非免疫根除的核心是不接种疫苗,检测和扑杀隐性感染和持续感染牛,主要步骤是首先利用特异性好、灵敏度高的监测方法区分非感染动物和感染动物,然后对非感染动物的BVDV抗体情况进行持续监测,保证非感染动物体内不存在病*,在非感染动物群体消灭病*;对筛选出的感染动物(阳性牛、持续感染牛)进行扑杀,最后做好预防措施。在西班牙、瑞典、挪威、芬兰等欧洲国家均采用非免疫根除的方法对BVDV进行防控,该方法适用于养殖密度低,养殖场(户)能够承受相应经济损失或*府补贴采取合理补贴的地区。BVDV疫苗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使用,目前上市的品种为灭活苗和弱*苗。研究表明,灭活苗安全性好,可以有效预防怀孕母牛感染,预防胎牛持续感染,但是灭活苗的保护期短,需要加强免疫;弱*苗的优点是免疫期长、使用方便,但是对怀孕母牛不安全。国际上应用疫苗免疫防控BVDV的典型国家有美国、德国等,这些国家的养殖密度较大、畜牧业发达,奶牛及肉牛产业占该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美国作为最早采用疫苗防制BVDV的国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4.2我国防制现状BVDV流行病学调查表明,该病几乎遍布全国所有省市,在部分省市的牛群中BVDV抗体阳性率甚至高达80%,BVDV的基因型和亚基因型呈增多趋势。但目前我国还未使用疫苗免疫,国内无上市的商品化疫苗,部分场(户)会自行购买进口疫苗对其进行免疫,多数牧场采取发现后淘汰、净化的措施。4.3防控建议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养殖地区的环境和养殖规模等差异较大,应根据不同地区饲养特点,同时借鉴国际先进防控经验,采取不同的防控措施进行BVD/MD防控。在实际操作中,应因地制宜,围绕疾病的控制和根除制定针对性强的防控措施,建议如下:(1)针对养殖密度高、规模大的牛场和良种繁育基地进行BVDV流行病学调查,全面掌握疫病的流行规律和该地区的BVDV分子生物学特性,建立系统的病*遗传谱系,并在此基础上研发疫苗。(2)建议有条件的牧场进行定期监测,有助于及时发现抗体阳性动物,并淘汰、净化,避免持续感染牛群体的威胁。一经发现抗体阳性牛应立即扑杀并无害化处理,切断传染源,做好消*,防止感染蔓延。(3)建议养殖密度大或曾有较大范围发病的规模场、地区,选择性开展BVDV灭活苗的免疫。主要针对断奶期犊牛进行免疫,根据牛群的抗体反应制定免疫计划,适当进行加强免疫。(4)严格管控进场的生物制品、动物及动物产品,控制外来途径。(5)加强对牛场的饲养管理。(6)鼓励国家和地区科研机构开发BVDV疫苗。(7)鼓励地方动物卫生机构联合高校、科研院所,依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制定有针对性的剔除计划,建立涵盖引进、隔离、饲养管理、疫苗接种、抗体检测、淘汰标准等全链条、多环节的BVD防疫体系。本文刊登在《中国乳业》杂志年第7期(总第期),转载请标明出处!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