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订阅杂志
欢迎订阅《中国食品药品监管》杂志
白希:食品工业是科普领域中的重要方面
中国科协科普部部长白希
1月3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指导,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主办,中国经济网协办的年食品安全热点科学解读媒体沟通会在北京举行。中国科协科普部部长白希在致辞中表示,食品工业是科普领域中一个重要的方面,需要广大的科技和媒体工作者共同努力,为公众传递科学信息。
据白希介绍,年,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显示,我国公民16岁到69岁之间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是1.6%。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年9月份,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已经达到了8.47%,进步较快。但他同时也指出,年,也就是“十三五”结束的时候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要达到10%,这个任务依旧非常艰巨。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于食品的需求逐步向食品安全和营养安全这方面过渡,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也日渐成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一个重要载体,在这一中间,科普的工作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白希表示。
他表示,食品安全热点科学解读媒体沟通会从年开始举办,每年邀请大批行业专家针对全年的食品安全热点进行权威的解读,引导媒体科学客观报道,在我们国家食品安全舆论环境建设领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白希也指出,在互联网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加高效,信息传播的形式日新月异,媒体依然是公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如何做好科普信息的搬运工,需要媒体的专业能力和智慧。科协愿意提供更多的交流合作平台,希望媒体能够继续发挥媒体的力量,为公众传递传播更多的科学信息。”
孟素荷:食品安全风险管理日趋从容稳健仍需警钟长鸣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孟素荷
“食品安全风险解析已经由最初的危机应对为出发点的舆情热点解读,逐渐加大为和平时期与风险预防为特征的消费者教育。”1月3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指导,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主办,中国经济网协办的年食品安全热点科学解读媒体沟通会在北京举行,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孟素荷在致辞中指出,年我国食品安全呈现整体趋稳,但风险犹存,需要保持警钟长鸣。
风险解析:从危机应对到消费者教育
在对年舆情
李宁建议,如果怀疑发生疑似中*,必须要立即停止食用可疑食品,尽快催吐,排出胃内容物,以减少*素的吸收和对机体的损伤;医院救治,对症治疗。
她强调,尤其需要注意源头重视预防,尤其注意从家庭加工环节规避风险。一定要将木耳表面清洗干净,使用干净的容器和水泡发,一次不宜泡发过多,泡发好后要及时食用;如需过夜,应放在冰箱冷藏室;泡发后如果发现耳片发黏、软、无韧性或有异味,一定要丢弃。在食用泡发好的木耳前,要彻底清洗干净后再烹调,即使需要凉拌,也一定要在选好食材的基础上,用开水焯熟(开水漂烫),并适当添加大蒜、醋等,以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
李宁特别提示,消费者不要食用自采鲜木耳。特别是已变质的木耳,引起中*的风险极高,千万切忌不可食用。“我们也不提倡消费者从农贸市场等场所购买木耳菌种后随意自行栽培、食用。由于缺乏栽培知识,因为无法科学控制木耳的培养环境(如温度、湿度等),存在椰*假单胞菌污染及产生*素的风险。”
李宁最后指出,媒体报道应尊重科学,遵从客观、公正、严谨的原则,不应给社会造成恐慌,给产业带来影响。木耳的食用风险从源头上可控,消费者可以放心食用。
热点八:
部分食用植物油企业被曝“造假”中国粮油学会首席专家王瑞元
1月3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指导,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主办,中国经济网协办的年食品安全热点科学解读媒体沟通会在北京举行。对于年食用植物油行业被曝出部分品牌产品成分造假情况,中国粮油学会首席专家王瑞元教授表示,食用植物油种类繁多,加工工艺有所区别,只要符合国家有关规范标准,其产品都是安全可靠的,消费者都可以放心食用。同时他也指出,食用植物油生产企业应自觉严格遵守国家的相关法规标准,对产品名称、配料等进行规范标识。
食用植物调和油鱼目混珠国家重拳监管
年4月,央视财经频道的报道称,某些不同品牌的橄榄油调和油,产品的标签标识声称与实际成分含量不一致。报道播出后,大量媒体进行转载,部分食用调和油生产企业的“造假现象”——将食用植物油行业推向了食品安全舆情的风口浪尖。
中国经济网舆情研究所监测数据显示,年1月1日至11月30日共监测到相关纸媒报道条,新闻网站文章篇,移动端文章数篇,
王教授指出,食用植物油生产企业应自觉严格遵守国家的相关法规标准,对产品名称、配料等进行规范标识。
此外,相关单位应加强对食用植物油基础常识的科普宣传,让消费者用科学的态度和正确的方法认识并使用食用植物油——食用植物油并不是越贵越好,油的价格高低与其油料资源的多寡有很大关系,与其营养价值不构成正比关系。消费者要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对的”油,不一定要选“贵的”油。
“鉴于食品工业中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现象的屡禁不止,食品科技界应大力开展食品真实性鉴别技术的深入研究,通过科技手段解决这一问题,服务监管,规范市场秩序。”王教授指出,媒体在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监督作用的同时,对事实真相的报道应科学、客观、公正,多听行业专家的意见,不以吸引公众眼球的标题给消费者带来无端恐慌。
热点九:
“酸碱体质”骗局被戳穿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主任马冠生
1月3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指导,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主办,中国经济网协办的年食品安全热点科学解读媒体沟通会在北京举行。盛行了多年,备受质疑的“酸碱体制论”终于在年被彻底戳穿骗局。对此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主任马冠生教授表示,“酸碱体质”一说并没有科学依据,他建议消费者日常生活中注重平衡膳食,企业应尊重科学事实,杜绝虚假宣传。
“酸碱体质理论大师”承认理论没有科学依据
年11月,一篇题为《“酸碱体质理论大师”被判罚1.05亿美元当庭承认骗局》的文章在中国社交媒体上引发热议。被称为“酸碱体质理论大师”的罗伯特?欧?杨,在法院上承认了他的“酸碱体质理论”并没有任何科学依据。一石激起千层浪,“碱性饮食疗法”、“碱性保健食品”、“碱性饮食疗法”等一批伪概念也纷纷受到中国消费者的质疑。
中国经济网舆情研究所监测数据显示,年1月1日至11月30日共监测到相关纸媒报道条,新闻网站文章篇,移动端文章数篇,
马冠生建议,日常生活中应注重平衡膳食,这一模式是最大限度保障人体营养需要和健康的基础,食物多样是平衡膳食模式的基本原则。“《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每天的膳食应包括谷薯类、蔬菜水果类、畜禽鱼蛋奶类、大豆坚果类等食物,而非单一地摄入某种或某类食物。”
他指出,企业应加强自我约束,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主动接受相关部门的监管;加强科研力量投入,从研发水平、产品质量、技术创新等方面提升企业竞争力;尊重科学事实、杜绝虚假宣传、切忌急功近利,应靠诚信树立企业良好品牌形象。
“相关机构和媒体发现谣言,及时应对,进行辟谣,阻断谣言的传播。媒体也应不断加强营养健康知识的传播,拓宽传播渠道,提高公众的健康素养,增强谣言的鉴别能力。”马冠生表示。
热点十:
三文鱼标准之争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名誉副理事长、上海海洋大学原校长潘迎捷
1月3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指导,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主办,中国经济网协办的年食品安全热点科学解读媒体沟通会在北京举行。从年8月起,有关“淡水虹鳟是否属于三文鱼”的争议便备受
潘教授表示,我国三倍体虹鳟养殖规模与规范比较完善,鱼的品质也比较好,已经取得可喜的成果。虹鳟行业应建立并推广国产虹鳟品牌的信心,引导消费者采用生食以外的腌制、熏制与熟制等虹鳟鱼的加工消费方式,降低食用安全风险,提高国内外消费者对国产虹鳟的消费认可度,从而带动虹鳟养殖、加工业的规模化发展。
同时,他认为,团体标准把虹鳟列为三文鱼缺乏充分的科学依据,没有充分调研分析,匆促发布标准,引发不必要的市场波动。为了国产虹鳟养殖业的发展,让更多国人品尝到美味的国产虹鳟,对于标准中存在的问题,应在充分调查研究与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修订补充达到相对完善。
此外,他也指出,《生食三文鱼》团体标准发布,虽然初衷旨在鼓励国产虹鳟养殖业的发展,但显然没有充分考虑到我国消费者对三文鱼的特殊喜好,引起如此大的争议也不足为奇。但要真正振兴虹鳟养殖业,除了提升行业技术外,让消费者了解养殖现状以及虹鳟的正确消费方式等,更需要诸多媒体的支持。因此,媒体对于此项标准的发布应理性对待,科学报道。
热点十一:
美国频发环孢子虫感染事件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名誉副理事长、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技术顾问刘秀梅
1月3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指导,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主办,中国经济网协办的年食品安全热点科学解读媒体沟通会在北京举行。对于近年来,因环孢子虫而引发的寄生虫感染事件在美国层出不穷,来自世界各地的食源性疾病也不断的出现在媒体的报道中。对此,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名誉副理事长、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技术顾问刘秀梅研究员表示,环孢子虫病主要来源于被污染的食物和水,很难直接通过人传人这一途径进行传播。她建议,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加强食品生产过程控制,消费者也应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食源性疾病引发舆论
刘秀梅表示,目前,我国的食源性寄生虫病流行情况及食品安全风险尚不清晰。医院对食源性寄生虫病例的临床检验、症状诊断等能力建设尚需进一步加强。因此,相关部门和机构需通过对全国性大数据的积累、分析,掌握我国食源性寄生虫病的流行趋势,包括环孢子虫病流行的高危地区、高危食品及高危人群。从而,未雨绸缪的开展监测和预防。
刘秀梅建议,食品生产经营者加强生产过程控制,保障消费者的饮食安全。食品生产和加工过程中,能否灭活和消除食品中可能污染的环孢子虫卵囊,进而减少食源性环孢子虫病的发生,是全球性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因此,建议食品生产经营者加强对原料选择及过程控制,确保生鲜食品和饮用水的安全。
此外,刘秀梅也指出,消费者应自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生吃蔬菜水果前,应清洗干净或去皮;饭前便后、做饭前后、接触宠物后洗手。不吃不干净的食物,不喝不干净的水;生熟分开;不要前往环孢子虫病易发地区;出现水样便等症状及时就医,查明病因。
同时,她建议*府加强对蔬果售卖店铺、跨境电商的科普教育和科学指导。同时,加强对腹泻患者,尤其是旅行腹泻者、食品加工从业人员中可能感染环孢子虫人员的防控管理。
热点十二:
“职业打假”列入扫黑除恶名单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名誉副理事长、中国农业大学特殊食品研究中心主任罗云波
1月3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指导,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主办,中国经济网协办的年食品安全热点科学解读媒体沟通会在北京举行。对于近年来饱受争议的“职业打假人”,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名誉副理事长、中国农业大学特殊食品研究中心主任罗云波教授指出,恶意打假给破坏了市场经营环境,动摇消费信心,造成了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他建议严厉打击恶意打假行为,同时企业也应采取法律手段进行自我保护。
“职业打假人”备受争议
年8月,深圳市发布的《深圳市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简报(第53期)》中,批露该市捣毁了以敲诈勒索为手段谋取不当利益的“职业索赔人”团伙。由此,以“职业打假被列扫黑除恶名单”为题的报道持续发酵,事件引起饱受职业打假人袭扰的食品行业及社会广泛的
针对“知假买假”的行为,罗云波建议,为了逐步遏制职业打假人的牟利性打假行为,建议通过有针对性的司法解释、指导性案例等形式给出更多的指导意见。从法理层面探讨职业打假认定的合规性,从操作层面提高职业打假认定的可行性。同时,对消费者维护自身权益的打假行为给予支持和援助。
他指出,食品生产经营企业面对职业索赔人的上门碰瓷,应以法律的手段保护自己,积极配合主管部门,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同时,为避免职业索赔人利用舆论导向的施压,更应及时公开相关信息,回应公众关切。采取“私了”的方式只会助长他们的气焰,更加危害行业共同利益。
同时,罗云波表示,有关“职业打假”的早期报道,部分媒体存在炒作行为,而近年来恶意打假事件频发,舆论导向有所转变,报道愈发趋于客观、理性。媒体作为发布事件消息的重要媒介,应客观、准确地报道相关事件,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消费者理性对待。
来源:中国市场监管、中国经济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