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斑狼疮论坛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直肠脱垂的症状及临床表现
TUhjnbcbe - 2021/3/4 17:45:00
北京专业皮肤科医院 https://m-mip.39.net/nk/mipso_6172010.html

直肠脱垂是肛管、直肠黏膜或直肠全层乃至部分乙状结肠位置下移,甚至脱出肛门外的一种疾病,又称肛门直肠脱垂。直肠脱垂在肛肠疾病中约占0.40%,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直肠黏膜及直肠反复脱出肛门外并伴随肛门松弛为主要临床特点。该病属于脱肛范畴,又称为““脱肛痔”“盘肠痔”“重叠痔”“截肠痔”等。

一.病因

导致直肠脱垂的发病的原因对于患病个体来说,可能是单纯的某一因素所致,也可能多方面的原因共同导致。基于包括以上两种发病机制,可将直肠脱垂的病因概括为以下几点:

(1)解剖学因素:正常成人站立时,腰椎向前弯,骶椎向后弯,此时骨盆上口向前下斜,骨盆下口向后下斜,与地面呈一锐角,故垂直方向上的腹内压向下直接作用于骨盆前部及两侧髂骨翼、耻骨上,而不会直接作用于直肠,从而使盆底组织受的压力减轻,避免直肠直接受腹内压的压迫。但在婴幼儿时期骨盆的倾斜度及脊柱的生理弯曲均尚未发育完全,骶骨向后弯曲角度小,骨盆水平位,直肠正对盆底,无骶曲的承托,腹内压直接作用于直肠,易发生脱垂。老年时期,人体衰老脊柱逐渐变形,其生理弯曲度逐渐变小,骨盆倾斜度亦降低,接近婴幼儿时期的水平位较易患此病。

(2)盆底支持组织无力:年老、体虚、营养不良以及妇女多次分娩等因素易导致盆底脱垂。肌群松弛、薄弱无力、功能减退等一系列病变,对直肠的支持保护减弱,从而发生直肠脱垂。

(3)肛门直肠部手术损伤:手术创伤或骶尾部外伤等易伤及骶尾神经或肛直环,导致肛门括约肌无力,骨盆肌群萎缩,进而导致直肠下移,发生直肠脱垂。

(4)腹内压增加:由于种种原因造成持续性腹腔内高压,致使直肠周围及盆底部的肌肉群、韧带、筋膜等支持组织不能承受而发生松弛。如尿道狭窄、膀胱结石、前列腺肥大等并发的排尿困难,重体力劳动,顽固性便秘,慢性腹泻,慢性咳嗽,多胎产妇等。

(5)激素水平:结缔组织的代谢与功能受雌激素影响,雌激素能使盆底结缔组织更加有力,故青壮年妇女有很强的代偿机制,在困难的分娩后,依旧可以保持盆底不松弛,但绝经后,随着雌激素分泌的减少,代偿机制明显减弱,盆底组织逐渐变得薄弱、张力减低并失去弹性,易发生直肠脱垂。

二、病理

直肠黏膜脱垂是直肠下部黏膜与肌层粘合不牢,以致分离下移所致,脱出的直肠黏膜为紫红色,有光泽,表面可有出血点。脱出部分因长期经常受外界刺激而充血、水肿、糜烂,肠壁血液及淋巴循环障碍,黏膜增厚,严重者可发生退行性改变。

直肠全层脱垂是由于直肠周围的上提肌群松弛无力,失去上提固定作用,引起直肠与其周围支持组织分离,而出现全层脱垂。重者乙状结肠也脱出肛门之外。有时见黏膜充血、水肿。脱出时间过长未能及时回纳者,可发生肠管严重水肿,色泽紫暗,甚至嵌顿、坏死、出血等。若反复脱垂,失治误治,肛门括约肌则更加松弛无力。严重者因肛管括约肌持续性、被动性伸展而松弛,可发生肛门失禁从而加重脱垂。婴幼儿直肠脱垂多为不全性脱垂,多数在5岁前可自愈。成人直肠脱垂若产生脱垂因素不能去除,脱垂会逐渐加重。

直肠脱垂的病理改变:①Douglas窝变深;②直肠自身套叠;③盆底肌及其周围组织薄弱,肛门括约肌松弛,肛提肌裂隙扩大;④直肠不依附于髂骨上,直肠与盆底下口垂直;⑤直肠及乙状结肠冗长;⑥出现直肠前突等其他改变。

三、分类

1.根据脱出组织

分为完全性直肠脱垂和不完全性直肠脱垂。

完全性直肠脱垂:为直肠的全层脱出,严重者直肠、肛管均可翻出肛门外。脱出长度常超过10cm,呈塔形,黏膜皱襞呈环状排列,脱垂部为两层折叠的肠壁组成,触之较厚,两层肠壁间有腹膜间隙。

不完全性直肠脱垂:脱出部仅为直肠下端黏膜,故又称黏膜脱垂。脱出长度为

2~3cm,一般不超过7cm,黏膜皱襞呈放射状,脱出部为两层黏膜组成。脱垂的黏膜和肛门之间无沟状隙。

2.根据是否脱出肛外

分为直肠内脱垂和外脱垂,是目前使用较广泛的分类方法

(1)直肠内脱垂:狭义的内脱垂是指直肠腔内肌层与黏膜分离,导致黏膜松弛、堆积肠腔但未脱出肛外者,多由便秘久蹲引起,一般在肛门镜检查时发现广义的内脱垂还包括直肠内套叠,即脱垂较轻,肠管下移距离较短,未能脱出肛外或脱垂位置较高,肠管下套叠后仍位于直肠腔内而未脱出者,这两种情况是直肠脱垂的初始阶段,但因无脱出症状,患者在此阶段一般不会就诊,故临床较少见。

(2)直肠外脱垂:能够脱出肛外可自然察见者称之为直肠外脱垂。临床上所见多属此类。

直肠脱垂分为三度。

I度直肠脱垂:排便时或增加腹压时,直肠黏膜下移脱出肛门外。便后自行回纳,脱出长度在4cm以下,肛门括约肌功能尚好。

Ⅱ度直肠脱垂:排便或增加腹压时,直肠全层脱出肛外。需用手助其回纳。脱出长度可达4~8cm,肛门括约肌松弛,有时可见直肠黏膜出血、糜烂,需手托复位。

Ⅲ度直肠脱垂:排便或增加腹压时,肛管、直肠及部分乙状结肠脱出肛外。不能自行复位且手助其回纳也较困难,脱出长度达8cm以上,肛门括约肌松弛无力,不脱出时肛门松弛,闭合不紧,可见直肠黏膜糜烂、出血。

三级分类法:该分类法是根据脱垂的轻重及脱垂反折沟的存在与否而分类的。所谓脱垂反折沟是指脱出肛管与肛管直肠间的环状凹沟而言。

一级直肠脱垂:直肠黏膜与肌层分离脱出肛外者均属此级范畴。此级病变较轻,仅为黏膜脱垂,并未累及肠壁全层。

二级直肠脱垂:脱垂部分为肠壁全层,脱垂反折沟存在或大部分存在。

三级直肠脱垂:脱垂为肠壁全层,反折沟消失或大部分消失。这说明不仅直肠而且肛管也脱出或大部分脱出,另外或有部分乙状结肠也有外脱。此类患者肛门松弛较重。

有人以脱垂的长度作为分级的主要依据。脱垂较短者称直肠轻型脱垂或轻症脱垂,包括一级和二级;脱垂较长者称直肠重型脱垂或重症脱垂,即三级脱垂。

四期分类法

第一期:为隐形脱垂,即直肠壶腹内的肠套叠。

第二期:增加腹压时直肠脱出,能自行回纳复位。

第三期:直肠脱出后不能自行回纳,需手助其回纳。

第四期:劳累、咳嗽、用力等使腹压增高的因素皆可发生直肠脱垂,不能自行回纳。

四、临床表现

(一)直肠内脱垂

(1)症状:松弛黏膜或套叠肠管在肠腔内堆积,主要引起排便时困难及排便不尽感,多需借助药物协助排便。也可见其他局部症状如便意频繁、便后肛门坠胀不适、肛门阻塞感等。多无全身症状。

(2)直肠指诊及肛门镜检查:检查时,黏膜松弛可在肛门镜下直接观察到,呈淡红色,并表现为黏膜褶皱、堆积堵塞肠腔,指诊时黏膜皱襞柔软;如为直肠全层套叠,检查则需患者下蹲并屏气用力,指诊可及其肠壁呈环状折叠,质地较硬而富有弹性。

(二)直肠外脱垂

1.症状

(1)脱出:脱出是直肠脱垂的最典型症状。初期,多在便时下蹲用力后脱出,便后可自行还纳复位。随着病情迁延日久,脱出物逐渐增长、变粗,咳嗽、屏气用力、下蹲时也会脱出,并且不易复位,须用手托回肛内或卧床休息,方能还纳。脱出物还纳情况与其大小有关,如脱出体积较大,还纳较难,体积小,则还纳易。脱出后如未及时还纳,还可出现脱垂嵌顿,重者可出现绞窄或坏死。

(2)出血:初期一般无出血症状。病久反复脱出和纳入,以及衣裤摩擦的刺激,可使肠黏膜发生充血、水肿和糜烂,出现大便时滴血、粪便带血或擦血,一般出血量均较少。

(3)潮湿和瘙痒:长期的脱出等同于反复被动扩肛,可使括约肌收缩功能下降,肛门弛张闭合不紧,肠内黏液可外溢;脱垂长时间暴露不还纳,受外界刺激后,分泌物可增多。以上两种情况,均可使肛周出现潮湿和黏液、分泌物刺激导致的皮肤瘙痒。

(4)坠胀:多由脱出肠段的炎症及其压迫肛门,影响血液淋巴回流引起。脱出后长时间不还纳或嵌顿则可引起较强烈的坠胀感。

(5)嵌顿:便时肛门直肠黏膜脱出,未能及时复位,以致局部静脉回流受阻,继而发生黏膜充血、水肿,并导致脱出部分嵌顿。随着嵌顿时间延长,黏膜由红色逐渐变成暗红色,甚至出现表面黏膜糜烂坏死。病情进一步发展,脱垂段肠管发生绞窄坏死,可由局部反应发展为全身反应,出现发热,小便困难,疼痛坠胀加重,坐卧不安,甚至发生肠梗阻症状。

(6)其他症状:除以上症状外,直肠脱垂尚可引起腰骶部酸痛、尿频和大便次数增多等。

百年鸣人堂不动刀的痔疮根治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直肠脱垂的症状及临床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