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又称泄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便质稀薄;甚至如水样而言。多由湿邪所伤和内伤食滞所引起,其病变主要在肠、胃、脾。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多见于夏秋季节。本病包括西医学胃肠、肝胆、胰腺等某些病变引起的腹泄,如急慢性肠炎、肠结核、胃肠神经管能症,食物中*等病症。
临床诊断(主要依据):
(1)大便稀薄如水样,次数增多,每日5~6次,多者每日可达10次以上。
(2)一般无里急后重,便不夹杂脓血。
(3)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夏秋季节多见。
(4)大便镜检可见少量红、白细胞。
中医分型
(1)寒湿型:大便清稀或如水样,腹痛肠鸣,喜热敷腹部,食少。苔白腻、脉濡缓。
(2)湿热型:多为感受暑湿之后,腹痛即泻,泻下急迫,粪色*褐而臭,肛门灼热。苔*,脉濡数。
(3)食滞型:多为饮食不节或不洁后,腹满胀痛,大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纳呆,嗳腐吞酸。舌苔厚或垢浊,脉滑。
(4)肝郁型:腹痛肠鸣泄泻,每因情志不畅而发,泻后痛减。舌质红,苔薄白,脉弦。
(5)脾虚型:大便时溏时泄,夹有不消化食物,稍进油腻则大便次数增多,面色晄白,神疲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细。
(6)肾虚型:晨起泄污,完谷不化,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
另外,暴泻、久泻可致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出现阴阴欲竭、阴竭阳脱之变证。
外治有八法
1、敷脐法
胡椒9克麝香暖脐膏1张
胡椒研粉末(风干或上热锅干后研),过筛。药末填满肚脐为度,或用鲜生姜调成汁膏状,外敷麝香暖脐膏。
主治寒湿性腹泄。
2、蒸脐法
炮姜附子益智仁丁香各等分
上药烘干,共为细末,过筛,药末用水或鲜生姜汁调成糊状,敷满脐,外敷纱布,然后用熱水袋蒸脐(不要使热水袋直接触皮肤,以免烫伤),冷后更换。每日1~2次,每次40分钟。
主治脾肾阳虚所攻的五更泄泻。
3、灸脐法
艾绒或艾卷食盐适量
将食盐研细末,放脐中,凸出脐上0.5~1厘米,盐末上面放置直径4厘米的铁瓶瓶(瓶盖口向上),瓶盖里放艾绒一团(艾卷亦可),点燃艾绒或艾卷,1次灸5~10分钟,每日2~3次。
治单纯性腹泻。
4、隔药灸法
生姜10片艾柱30壮
取天枢、足三里、阴陵泉(实证);按隔药(姜)灸法操作,每日施灸2次,每次每穴灸3~5壮,10次为1疗程。
脾虚加中脘、胃俞;食积加梁门;命门火衰加命门、肾俞、关元、神阙;肝木乘脾加脾俞、期门、阳陵泉、太冲。
5、温和灸法
艾条
取腹泻特效穴(足外踝最高点直下,赤白肉际之处),按艾条温和灸法操作,每穴每次各10~15分钟,每日免2~1次,病愈为止。
主治虚寒性腹泻。
6、兜肚法
补骨脂吴茱萸煨肉豆蔻附子五灵脂炒蒲*罂粟壳各30克五味子、白芍各20克乌药60克
上药烘干,共为细末。布三尺,根据患者腹围大小做成兜状,内铺一层棉花,将药粉均匀撒在棉花中间,用线密缝,防止药液堆积或漏出,穿在身上,与腹部皮肤紧贴,护住脐部及下腹部,日夜不去,1~2个月换药1次,病愈为度。
主治慢性虚寒性腹泄。
7、洗足法
无花果叶60克
将无花果叶洗净,加水升,煎至毫升,待温洗脚,早晚各1次,每次30分钟,16天为1疗程。疗程间隔5天。
主要用于湿热泻。
无花果叶内含呋喃香豆精类物质,熏洗后不要让阳光照射(候干穿袜)以免熏洗部位对光过敏,出现日光性皮炎。
8、综合外治法
平胃散2包
平胃散料各30克,用布包起(用二层纱布为好),1包放上,用熨斗或热水袋熨之。另1包放在枕边,嗅其气。每次30~50分钟,一般听到肠鸣,患者感觉肚中发热再熨15~20分钟。每日2~3次。
适用于寒湿和虚寒泄泻。
综合评按
一般而言,治腹泻以内服药为多,但外治法治疗腹泻,通过多途径、多方位、多种手段给药,可起到内服药所不及的作用。另外,外治、内服同用,往往可明显地增加疗效,故二法可同时并举。
扫描下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