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的病因可分为功能性和器质性功能性原因
①不良排便习惯:产生便意时候没有及时排便;排便时分神玩手机等等。②不良饮食习惯:肉类和蔬菜水果的进食比例失衡;饮食不规律。③精神心理因素:心理压力大导致肠道受影响。器质性原因
可能是痔疮、直肠炎、肠梗阻等消化系统疾病及糖尿病、脑出血、脑梗死后遗症等也有可能引起器质性便秘。便秘了怎么办?保持合理饮食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多饮水、多进食纤维素丰富的食物、定期锻炼。每日养成稳定的排便时间段。最好在清晨起床后或者餐后2小时排便。良好的排便习惯是大多数患者真正解决便秘的重要途径。如果以上方法无法缓解便秘症状,医院就诊。(一)功能性便秘
1、进食量少或食物缺乏纤维素或水分不足,对结肠运动的刺激减少。2、因工作紧张、生活节奏过快、工作性质和时间变化、精神因素等打乱了正常的排便习惯。3、结肠运动功能紊乱:常见于肠易激综合征,系由结肠及乙状结肠痉挛引起,部分病人可表现为便秘与腹泻交替。4、腹肌及盆腔肌张力不足,排便推动力不足,难于将粪便排出体外。5、滥用泻药,形成药物依赖,造成便秘;老年体弱,活动过少,肠痉挛致排便困难;结肠冗长。(二)器质性便秘
1、直肠与肛门病变引起肛门括约肌痉挛、排便疼痛造成惧怕排便,如痔疮、肛裂、肛周脓肿和溃疡、直肠炎等。2、局部病变导致排便无力:如大量腹水、膈肌麻痹、系统性硬化症、肌营养不良等。3、结肠完全或不完全性梗阻:结肠良、恶性肿瘤、Crohn病、先天性巨结肠症。各种原因引起的肠粘连、肠扭转、肠套叠等。4、腹腔或盆腔内肿瘤的压迫(如子宫肌瘤)。5、全身性疾病使肠肌松弛、排便无力,如尿*症、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低下、脑血管意外、截瘫、多发性硬化、皮肌炎等。此外,血卟啉病及铅中*引起肠肌痉挛,亦可导致便秘。6、应用吗啡类药、抗胆碱能药、钙通道阻滞剂、神经阻滞药、镇静剂、抗抑郁药以及含钙、铝的制酸剂等使肠肌松弛引起便秘。疾病因素
直肠与肛门病变
病变引起肛门括约肌痉挛、排便疼痛,造成惧怕排便,如痔疮、肛裂、肛周脓肿和溃疡、直肠炎等。局部病变导致排便无力
如大量腹腔积液、膈肌麻痹、系统性硬化症、肌营养不良等。结肠完全或不完全性梗阻
结肠良、恶性肿瘤、克罗恩病、先天性巨结肠,以及各种原因引起的肠粘连、肠扭转、肠套叠等。肠易激综合征
系由结肠及乙状结肠痉挛引起的结肠运动功能紊乱,部分病人可表现为便秘与腹泻交替。腹腔或盆腔内肿瘤压迫
如子宫肌瘤。全身性疾病使肠肌松弛、排便无力
尿*症、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脑血管意外、截瘫、多发性硬化、皮肌炎等。此外,血卟啉病及铅中*引起肠肌痉挛,亦可导致便秘。非疾病因素
进食量少,食物缺乏纤维素或水分不足,对结肠运动的刺激减少。因工作紧张、生活节奏过快、工作性质和时间变化、精神因素等干扰了正常的排便习惯。腹肌及盆腔肌张力差,排便推动力不足,难以将粪便排出体外。滥用泻药,形成药物依赖,造成便秘;老年体弱,活动过少,肠痉挛致排便困难;结肠冗长。药物副作用:应用吗啡类药、抗胆碱能药、钙通道阻滞剂、神经阻滞剂、镇静剂、抗抑郁药以及含钙、铝的制酸剂等使肠肌松弛引起便秘。症状分类
根据起病的时间长短分为
急性便秘
急性便秘者多有腹痛、腹胀,甚至恶心、呕吐,多见于各种原因的肠梗阻。慢性便秘
慢性便秘多无特殊表现,部分病人诉口苦、食欲减退、腹胀、下腹不适或有头晕、头痛、疲乏等神经紊乱症状,但一般不重。严重者排出粪便坚硬如羊粪,排便时可有左腹部或下腹痉挛性疼痛及下坠感,可在左下腹触及痉挛的乙状结肠。长期便秘者可因痔加重及肛裂而有大便带血或便血,病人亦可因此而紧张、焦虑。慢性习惯性便秘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尤其是经产妇女,可能与肠肌、腹肌与盆底肌的张力降低有关。
根据发病机制分为
机械性便秘
肛门直肠解剖学异常阻止粪便通过,导致排便困难,称为机械性便秘。功能性便秘
中枢或外周神经源性障碍会导致功能性便秘,但没有器质性病变。正常排便需要腹内压增加,盆底肌和肛门内外括约肌松弛,以及直肠完整感知粪便的功能等一起协调完成,这一环节中任何异常改变均可导致排便障碍,造成便秘,尤其是盆底肌群、肛门内括约肌和肛门外括约肌在此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便秘患者的腹部、肛门直肠和盆底肌群的协调运动存在障碍,其主要特征为直肠排出受阻,表现为直肠推进力不足和(或)排出阻力增加。功能性便秘据患者的肠道动力和直肠肛门功能改变的特点分为4类:慢传输型便秘:
老年人结肠动力减退,易发生慢传输型便秘,其特点是结肠传输时间延长,主要表现为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硬、排便费力。排便障碍型便秘:即功能性排便障碍,既往称为出口梗阻型便秘,主要表现为排便费力、排便不尽感、排便时肛门直肠堵塞感、排便费时,甚至需要手法辅助排便等,此型便秘在老年人中亦多见。
混合型便秘:
患者同时存在结肠传输延缓和肛门直肠排便障碍的证据。正常传输型便秘:
多见于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腹痛、腹部不适与便秘相关,排便后症状可缓解,老年人较少见。诊断
(一)病史和症状
1、年龄:老年病人特别是体弱、行动不便或卧床不起者,易引起单纯性便秘。但老年患者有顽固性便秘时,须想到由左侧结肠或直肠癌性梗阻引起。结肠直肠癌以年龄在50岁以上为多见,但约20%见于青壮年、新生儿有顽固性便秘者,应考虑为先天性巨结肠或先天性肛门狭窄闭锁。2、职业史:有长期铅接触史。包括从事含铅油漆与染料、蓄电池及铅字排版等工种者应想到慢性铅中*的可能。3、生活史:应调查进餐情况,了解食物中是否含有足量纤维素或有无偏食癖。还应调查生活习惯与工作规律是否受到干扰。此外,应了解病人的精神状态,包括情绪紧张、焦虑、忧郁等。常为肠易激综合征的诱发因素。4、药物史:应了解有无服用可引起便秘的药物,包括鸦片制剂、吗啡缓释片(美施康定、美啡康等)、止痛剂、麻醉剂、肌肉松弛剂、抗抑郁剂、抗精神病药物、抗胆碱能药物、神经节阻滞剂、降压药、止酸剂、钙通道拮抗剂、肠道吸附收敛剂。特别应询问有无经常服用止泻药的历史,可使肠黏膜应激性减退而致便秘。5、起病和病程:在排便习惯一向正常而近期出现进行性便秘者,若能排除上述生活史、药物史等的影响,必须警惕大肠瘤特别是直肠、乙状结肠、降结肠癌肿的可能性。病程漫长,有反复缓解与加重,多由精神因素诱发者,常为肠易激综合征。6、腹痛:便秘伴有阵发性腹痛者提示有器质性病变引起的腔闭塞,也可能是腹内炎性病灶所致病理反射或肠易激综合征引起的结肠痉挛。伴随症状
便秘可单独出现,也可伴随其他症状同时出现。伴呕吐、腹胀、肠绞痛:可能为各种原因引起的肠梗阻。伴腹部包块:应注意结肠肿瘤、肠结核及克罗恩病(需注意勿将左下腹痉挛的乙状结肠或粪块误为肿瘤)。便秘与腹泻交替:应注意肠结核、溃疡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随生活环境改变、精神紧张出现多为功能性便秘。就医指征
若出现以下警示症状,医院就诊,由医生进行相关处理,具体包括:想排便少(每周3次)或没有排便意图。想排便但排不出。排便时间延长。每日或每次便量减少。粪便干或硬,需要手法辅助排出粪便。排便不尽感。伴有腹痛、胀满、肛周疼痛、梗塞感及下坠等感觉。以上感觉符合2种或2种以上的,同时近3个月一直有发生,至少从6个月前开始发生。应积极就诊后完善便秘的相关检查。医生询问病情
1、患者年龄?2、大便是什么颜色?性状?(如*色成型大便、粪块状、黑便、鲜血便、黏液脓血便)3、目前大便的频率?(3天一次?一周一次?)4、出现便秘多长时间了?5、是否有什么其他症状?(腹痛、腹泻、腹部包块等)需要做的检查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若便秘由肠道病变引起,且伴有溃疡出血,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检测有助于判断出血程度。粪便常规
有利于对便秘病因做出初步筛查。粪便隐血试验
可排除结直肠器质性病变。凝血功能
出血时间、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血小板计数等,有助于出血性疾病(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的诊断。肛门直肠指诊
直肠指诊有助于排除肛门直肠器质性疾病,了解肛门括约肌功能。肛门直肠指诊简便、易行,通过指诊可了解有无肛门直肠肿物等器质性疾病,对评估肛门括约肌和耻骨直肠肌功能也非常重要。多数研究显示,肛门直肠指诊可以作为不协调性排便或需要肛门直肠压力测定检查的初筛指标。肛门直肠指诊时嘱患者做用力排便的动作,正常情况下肛门口松弛,如手指被夹紧,提示可能存在肛门括约肌不协调收缩;对合并肛门直肠疼痛的患者,通过检查耻骨直肠肌触痛可以鉴别是肛提肌综合征,还是非特异性功能性肛门直肠疼痛。结肠镜
对有警报征象的慢性便秘患者,要有针对性地选择辅助检查以排除器质性疾病。警报征象包括便血、粪便隐血阳性、发热、贫血和乏力、消瘦、明显腹痛、腹部包块、血癌胚抗原升高、有结直肠腺瘤史和结直肠肿瘤家族史等。对年龄≥40岁的初诊患者,建议行结肠镜检查。国内一项研究报道称,慢性便秘患者结肠镜检查结肠腺瘤的检出率为13.6%。但关于慢性便秘与结肠癌的关系尚存争议。诊断标准
必须符合下列2个或2个以上的症状:至少25%的时间排便感到费力。至少25%的时间排便为块状便或硬便型。至少25%的时间排便有不尽感。至少25%的时间排便有肛门直肠梗阻或阻塞感。至少25%的时间排便需要手法辅助,如用手指协助排便、盆底支持。每周自发性排便少于3次。不使用泻药时很少出现稀便。鉴别诊断
(一)出口梗阻性便秘的鉴别诊断
1、功能性出口阻塞型便秘(直肠型便秘)
是由于肛门直肠附近的组织器官生理性改变导致肛门直肠动力学异常引起的排便困难。包括横纹肌功能不良、直肠感觉功能损害、肛门内括约肌功能不良以及黏膜、直肠脱垂造成的暂时性解剖梗阻等。其转运功能大多正常,但粪便积在直肠排出困难。表现为便意频繁,排空不全,通过排粪动态造影可明确诊断,在不排便时很难查出。根据作用机制可分为三型:(1)弛缓性(直肠无力性)便秘:
是指直肠及盆底生理功能退行性改变引起的出口阻塞性便秘,包括直肠前突、直肠内脱垂(内套叠)、会阴下降综合征等。①直肠套叠:又称直肠内脱垂,隐性直肠脱垂。多数人有长期便秘史,排便费力,每天需费时数小时,自觉大便排空困难,需用手指挖出或在会阴部加压帮助排便。因阴部神经损伤,晚期可出现大便失禁。因伴有直肠炎性水肿溃疡,可出现黏液血便。多见于50岁以上的女性,因便后套叠多复位,而且套叠多在肛缘上,少脱出肛外。诊断比较困难,常规检查多不能发现,排粪造影能确诊。②直肠前壁突出:正常直肠前壁由直肠阴道隔与阴道分开,当用力排便时直肠前壁易向前突出,当直肠阴道隔松弛时突出更易发生。当病人排便时直肠内压力朝向阴道而不向肛门,粪块积集于突出的凹陷内,从而出现排便困难,除便秘外还可有局部疼痛及便血。典例病例可感到肛门处有压力下降感,或在耻骨上加压或用手指插入阴道或直肠内才能排便。③会阴下降综合征:正常时上端肛管(即肛管直肠结合部)在耻骨联合与尾骨尖联线处,摒气时肛管下降,但不低于该联线50px以下,下降超过50px即为会阴下降。多见于30岁以上的经产妇,临床表现为排便困难,排便时间长及有排不尽感。如伴有直肠脱垂可有黏液血便,因阴部神经损伤可出现会阴部疼痛及大便失禁,也可伴有阴道脱垂。(2)失弛缓性(盆底肌功能不良性)便秘:
是由于盆底肌痉挛性功能亢进导致的出口阻塞性便秘,包括耻骨直肠肌综合征,盆底痉挛综合征,内括约肌失弛缓症,外括约肌失调综合征等。耻骨直肠肌痉挛综合征(盆底痉挛综合征):正常人在休息时耻骨直肠肌呈收缩状态,而排便时该肌松弛以利粪便排出。如果排便促进肌肉痉挛而不松弛,则肛管直肠角的角度不加大,粪便难以排出。排粪造影可明确诊断。(3)直肠外梗阻性便秘
是直肠毗邻组织器官压迫或阻塞直肠所致的直肠功能性便秘,包括子宫后倾位、盆底疝等。(4)盆底疝:
由于小肠或乙状结肠进入直肠膀胱窝挤压直肠而引起排便困难。当充盈的小肠或乙状结肠最下曲下缘下降到耻尾线以下即可确定诊断。2、器质性出口梗阻性便秘
直肠、肛门良恶性肿瘤、痔疮、肛裂、肛门狭窄以及肠外肿块压迫等器质性疾病引起的出口阻塞。肛门指检、结肠镜检及病检,B超、CT可确诊。(二)肠硬阻性便秘的鉴别诊断
胃肠道内容物由于病理因素引起通过障碍,临床以腹痛、腹胀、呕吐、停止排便排气,肠鸣音改变,腹部X线检查可见气液平面。有原发病的临床表现可提示诊断。1、结肠良恶性肿瘤:腹部扪及肿块,钡餐或钡灌肠、肠镜检查发现占位性病变可明确诊断。2、肠粘连:有腹部手术史或腹膜炎史。3、炎症性肠病、慢性感染性肠病:因肠炎性增生或瘢痕狭窄所至。有长期腹痛、腹泻,有时腹部可扪到包块。4、全身或腹腔内炎症所致的肠麻痹:伴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5、内分泌及代谢疾病:甲减、甲旁亢及其他原因引起的高钙血症、低钾、铅中*、糖尿病、尿崩症、硬皮病。6、神经肌肉病:截瘫、多发性神经根炎等常伴有便秘。包括中枢神经系损害及脊髓病变,提示结肠运动的神经节失调可能是引起便秘的一个主要原因。7、先天性巨结肠:因结肠平滑肌神经丛中缺乏神经节细胞,对正常冲动不起反应,故该处平滑肌不能放松而显狭小,由于粪便堆积致使结肠近端扩张。本病大多发生于婴幼儿期,但有少数至成人才发现,应与功能性便秘鉴别。8、结肠假性梗阻:属肠道肌肉神经疾病,又称Ogilvie综合征,表现为严重便秘、腹胀和腹膨隆,结肠普遍扩张,无实际引起肠梗阻的病变,不存在机械性梗阻,多与小肠假性梗阻同时存在。可继发于糖尿病、硬皮病、腹部手术后等。(三)慢性传输性便秘的鉴别诊断
主要是指粪便在结肠通过缓慢,水分被黏膜大量回收,导致大便干燥,便意减少,排出困难。常规检查无异常,结肠转运时间显著延长。也常伴有盆底肌痉挛等出口阻塞症状。根据发病机制分为:1、结肠无力性便秘:见于老年体弱,肠平滑肌衰弱者。2、排便动力缺乏性便秘:隔肌、腹肌、提肛肌衰弱见于多妊、多产、肥胖或急剧消瘦等。3、肠壁刺激匮乏性便秘:见于食入纤维素过少,活动太少,人为抑制便意,精神抑郁者。4、肠蠕动抑制性便秘:如长期应用泻剂等药物,抑制肠蠕动。药物治疗
容积性泻药
容积性泻药通过滞留粪便中的水分,增加粪便含水量和粪便体积,使粪便变得松软、易于排出,起到通便的作用,主要用于轻度便秘患者的治疗,代表药物有欧车前、甲基纤维素以及聚卡波非钙。用药过程中应注意补充适量水分,以防肠道机械性梗阻。渗透性泻药
渗透性泻药产生的肠腔内渗透压梯度可促进水和电解质分泌,从而降低粪便的硬度、增加粪便体积,继而促进肠道蠕动。这些生理效应是改善便秘症状的基础,可用于轻、中度便秘患者,药物包括不吸收单糖、双糖(乳果糖、甘露醇等)和糖醇(聚乙二醇)、盐类泻药(硫酸镁等)。刺激性泻药
刺激性泻药作用于肠神经系统,增强肠道动力和刺激肠道分泌,包括比沙可啶、蓖麻油、蒽醌类药物、酚酞等,这类药物临床应用广泛,通便起效快。但长期应用会影响肠道水电解质平衡和维生素吸收,可引起不可逆的肠肌间神经丛损害,甚至导致大肠肌无力、药物依赖和大便失禁。润滑性药物
润滑并刺激肠壁,软化粪便,使其易于排出,适合于年老体弱及伴有高血压、心功能不全等排便费力的患者,包括甘油、液状石蜡、多库酯钠等,可以口服或制成灌肠剂,具有软化大便和润滑肠壁的作用,使粪便易于排出,尤其适用于排便障碍型便秘以及粪便干结、粪便嵌塞的老年患者。促动力药
作用于肠神经末梢,释放运动性神经递质、拮抗抑制性神经递质或直接作用于平滑肌,增加肠道动力,对慢性传输型便秘有较好的效果。目前常用的促动力药物有:多巴胺受体拮抗剂和胆碱酯酶抑制剂伊托必利、5-羟色胺4受体激动剂莫沙必利和普芦卡必利。微生态制剂
微生态制剂可作为慢性便秘患者的治疗选择之一。常用于治疗慢性便秘的益生菌主要是双歧杆菌属和乳酸杆菌属。临床上常用的是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临床表现
急性便秘患者多有腹痛、腹胀,甚至恶心、呕吐,多见于各种原因的肠梗阻;慢性便秘多无特殊表现,部分病人诉口苦、食欲减退、腹胀、下腹不适或有头晕、头痛、疲乏等神经功能症状,但一般不重。排出粪便坚硬如羊粪,排便时可有左腹部或下腹痉挛性疼痛与下坠感,常可在左下腹触及痉挛之乙状结肠。排便困难严重者可因痔加重及肛裂而有大便带血或便血,患者亦可因此而紧张、焦虑。慢性习惯性便秘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尤其是经产妇女,可能与肠肌、腹肌与盆底肌的张力降低有关。饮食
便秘患者饮食应以清淡为主,避免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饮食,还应适当运动,加快肠道蠕动,也可通过盆底肌锻炼和按摩来改善症状。饮食调理
合理膳食,提倡多食用促进肠蠕动的粗纤维食物,如黑面包、燕麦片、菠菜、芹菜、萝卜、*花菜、菌类、木耳、海带等。鼓励白天尽量多饮水,慎用或忌用烈酒、浓茶、咖啡、韭菜、蒜、辣椒等刺激食物,坚持定时定量进餐。
日常护理
运动
每天晨起可于户外散步或室内慢走20~30分钟。呼吸肌及盆底肌群锻炼每天平卧或坐位时进行腹式呼吸运动,即吸气时鼓腹并放松肛门、会阴,呼气时收腹并缩紧肛门、会阴,气呼略尽加停顿再呼吸,如此反复6~8次。按摩
用手的大小鱼际肌在患者脐周10cm范围内沿顺时针方向按摩,手指施加力量以轻推、揉捏为主,力量速度较轻慢,10~15分/次,每日早晚各1次;脚底按摩:每晚睡前用热水(39℃~42℃)给予足浴,联合足底按摩泡足30min,指导患者用拇指指腹按摩足底中下部结肠反射区,刺激肠蠕动。预防措施
平时多喝水,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适度运动,有规律的有氧运动有助于消化,有利于肠道气体排出,改善腹胀。可适当进行如揉腹、提肛运动、步行、慢跑、太极、八段锦等。尤其对久病卧床、运动量少的老年患者更有益。建立良好的排便习惯:结肠活动在晨醒和餐后时最为活跃,建议患者在晨起或餐后2h内尝试排便,排便时集中注意力,减少外界因素的干扰。有结直肠病变及糖尿病患者,做好疾病控制,预防发生便秘。附:便秘常见的误区:
误区一、多吃香蕉能通便
感谢您的观看
如果喜欢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