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指的是某一块地域;“水土”,包括地理位置、气候环境;“一方人”,则是长期生活在这一地域的人。
彝族是居住在我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彝族和其他民族一样,历尽沧桑;在同大自然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积累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彝族医药学。
中国民族医药学会会长诸国本指出,彝医药发源于南诏大理医药学,吸收了本地医学、印度医学和波斯医学的精华,有系统的医学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应用实践。彝医在明清时期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医药学理论。
年,国家资深医学工作者深入彝族为当地百姓义诊时,一位老彝医贡献出了祖传的神秘方剂——饿求齐。大家都知道彝药是我国目前仅次于藏药、苗药的民族药,人们所熟知的云南白药、排*养颜胶囊都来源于经典彝药。彝药著作《双柏彝医书》成书早于《本草纲目》十二年。
《医病书》彝文古籍
传统彝医理论认为万事万物的根本是清浊二气,天、地、人和各种事物都是由清浊二气所产生,慢性肠炎病在肠道,根在脾,《*帝内经》中曾提到“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气血之源”。脾通过元气运化水液在人体内均衡分布。当脾虚时,水液失控下渗入肠道内壁囤积,形成湿*,导致肠道炎症、溃疡久治不愈。
彝医的巧妙之处在于超越表象,从拔出肠壁内湿*入手,同时补益脾元,恢复元气充盈,重新运化水液平衡,从而达到根治的目的。上述老彝医所留下的饿求齐片组方很奇特,其中的三味药材均采自经云贵高原强紫外线持续12小时的照射,在海拔米的环境生长,因此产量相对稀少,但药效强劲。它会释放独特补益成份,逐步补充脾动力,确保体内水液输送平衡,使之快速提升脾动力。
历经多年的演变,饿求齐依然遵循彝医经典理论,精心选取草血竭、岩陀、老鹳草、麸炒苍术等4味云贵高原野生药材组成强大配方,其药材科学配伍,分别发挥不同功效,使饿求齐成为治疗慢性肠炎、结肠炎、肠易激综合症征等肠病的特效彝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