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进入小暑时节。俗话说,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来了!
尤其最近一段时间,我市多闷热潮湿天气,“桑拿天”与“烧烤天”交替的日子里,很多人感觉四肢乏力、神思倦怠、胃口欠佳、夜不能寐……
贪得一时凉爽后,又会后患无穷:肠胃不适、关节酸痛、感冒发烧……热得难受,凉也遭罪——
情绪也“中暑”谨防“气候病”
最近,不少人都有这样的感受:高温天增多,而且闷热潮湿……由此引发一连串的身体不适,烦躁、乏力、头晕、胸闷……
“热!热!热!感觉透不过气起来。”一进家,刘华就把空调打开。几天前在回家的路上,她还差点中暑。
好不容易盼来一场雨,可雨后不久又是新一轮的闷热。“最近天气潮湿闷热,总感觉头晕。”刘华说。
不仅身体接连出现各种不适,连情绪也中了“暑”。开车时,忍不住“路怒”;面对大量工作,烦躁不安;回到家,动不动为琐事发火;晚上失眠,白天没精神……
有关研究表明,在正常人群中,约有16%的人在夏季会发生“情绪中暑”,尤其是气温超过35℃、日照时间超过12小时、湿度高于80%时,“情绪中暑”的比例会急剧上升。
“近年来,气候变化对身体健康的影响越来越明显。一些极端天气会使老人、儿童、孕妇以及体质较弱者面临中暑,患心脑血管疾病、过敏性疾病等风险。”医院中医科副主任王振强表示,温度上升加快了病原微生物的繁殖、变异速度。热浪还可能增加意外伤害风险。
“提高健康意识,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以此应对‘气候病’。”王振强建议,大家应提高气候变化的健康风险意识,提前采取预防措施,减少高温、热浪等极端天气的暴露风险。
贪凉伤肠胃解暑有良方
热浪滚滚下,冷饮、空调俨然成了夏日生活的标配。日前,医院了解到,近一个月来,肠胃病患者大幅增多。夏季气温高,病菌容易滋生,不少人贪凉,开空调、喝冰镇冷饮,导致肠胃受凉,出现呕吐、腹痛、腹泻等急性肠胃炎症状。
最近,不仅肠胃受伤,感冒、发热的人群也明显增多。热了难受,凉了身体又亮红灯。炎炎夏日,如何管好嘴、消暑热呢?“暑天防热,更要防‘寒’。”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徐湘江建议,天气虽热,但不可一味贪凉。多饮用温开水,尤其是老年人要主动喝水。
“适当多喝粥,夏季喝消暑保健粥是饮食调理的措施之一。”徐湘江说,绿豆粥、金银花粥、薄荷粥、莲子粥、荷叶粥、莲藕粥等都是很好的夏季饮品。
当然,比较简单的消暑解渴方法还有喝茶,在温茶中适当加点盐,以弥补出汗过多而丢失的盐分,预防中暑。
此外,脾胃虚弱者,宜喝点姜枣汤,能暖胃养胃。吃饭时加几片生姜,还能增进食欲。如果吹空调导致肌肉酸痛,可以煮姜水,将毛巾浸泡其中,拧干,热敷患处。如果症状严重,建议同时服用姜汤。
冬病可“夏治”热性体质别跟风
常言道:“烈日三伏下,冬病夏治忙”。三伏天马上到了,正是治疗冬季好发难愈的慢性、顽固性疾病的好时机。
近年来,医院以及诊所纷纷打出“冬病夏治”以及“三伏贴”的招牌。冬病之所以夏治,是因为盛夏的阳气能驱赶人体内的寒邪、痰湿。
“除了大家熟知的呼吸系统疾病外,慢性腹泻、慢性结肠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颈椎病等其他和虚寒有关的病症也适宜冬病夏治。”医院中医保健中心主任赵辉说,中医“夏治”手段很多,除了“三伏贴”外,还有泡药浴、艾灸、推经络、针灸、拔罐等多种手段。关节炎患者,用针灸、拔罐效果较好,脏腑虚寒的患者用贴敷、中药内服效果可能好些。治疗方式因人而异,对症施治才能取得良好疗效。
“但热性体质者不可跟风。”赵辉提醒,冬病夏治前,患者要先请中医师诊断一下,看自己的情况是否适宜治疗。需要注意的是,正在发烧、咳血、皮肤过敏的人群,孕妇,糖尿病人和结核病患者不宜敷贴膏药。
运动宜轻缓游泳是首选
如今,运动已成为市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公园里、广场上,随处可见健身的人群。运动一小时,出身汗,再冲个澡,不失为解暑的一种方式。不过,相较于其他季节,高温下运动要格外讲究。
夏至过后,天气炎热,运动最好避开高温时段,尽量在清晨或傍晚,宜选择轻缓的运动,如散步、跳舞、太极拳等,时间在1小时左右。运动后不能立即用冷水洗头、淋浴,否则易头痛、受凉。
“游泳,不失为夏季的一项好运动。既可解暑,又能达到运动效果。”医院中医保健中心医生张贺翔提醒市民,游泳前要做好热身,但不宜剧烈,游泳后不要马上进食。
张贺翔说,运动中,如出现中暑先兆或轻度中暑,要立即停止运动,及时转移至阴凉、通风处静卧休息,同时服用藿香正气水等防暑降温药物。对于出现脱水、循环衰竭、痉挛、高热等症状的重症医院救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