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斑狼疮论坛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息肉明明切除了,为啥还是得了大肠癌
TUhjnbcbe - 2021/8/12 14:40:00
白癜风工程 http://pf.39.net/xwdt/131204/4302713.html
新闻

人文

科普

服务

研究表明,80-95%的大肠癌是肠息肉慢慢演变而来,及时切除息肉就能有效预防肠癌的发生。

可是,临床上有很多病人,明明切除了息肉,却还是得了大肠癌,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家住三河市的张女士,6岁,白领。六年前出现便血,开始很紧张,担心患了直肠癌。到医院做了结肠镜检查后发现有2枚乙状结肠息肉,其中较大的一颗2xcm。

后经切除活检为良性的腺瘤样息肉。当时医生叮嘱要定期复查结肠镜。然而,张女士术后再未出现便血症状,于是也将医生的嘱咐忘在了脑后。

没想到六年后再次出现便血、腹痛症状,到医院检查,结果息肉复发且已经癌变,万幸的是还不算太晚。

其实,这些人都忽视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细节:那就是定期复查!

推荐阅读:大肠息肉摘除后是否会再长?复查是关键?

95%的肠癌都是息肉惹的祸

近10年来,虽然我国癌症的整体发病率有所降低,但结直肠癌发病率却有升高趋势,而且已从几十年前的第六位上升至了第三位,甚至居于城市第二大癌症。有专家表示,在北深沪广等一线城市,有取代肺癌成为癌王的趋势。

一般认为,80-95%的大肠癌是一步步从大肠息肉(腺瘤性)演变而来的,这个过程一般需5-15年,但个体差异不同。

虽然腺瘤的癌变程度很高,但也不是所有的息肉都会癌变,所以,查出息肉也不必过度紧张。

因为其一般没有临床症状,临床上只有很少一部分肠息肉患者出现便血、黏液便、腹痛等异常,而这些症状也常常缺乏特异性,因此要确诊肠息肉还得依赖结肠镜检查。

大肠息肉其实就是肠黏膜表面上隆起性的病变,通俗地说,是长在肠管内的一个肉疙瘩。

大肠是息肉的好发部位,由于很少引起症状,也很少引起出血和梗阻,因此往往不易被发现,多数是在体检或检查其他疾病时才被发现的。

及时发现并切除它,就能有效避免肠癌的发生。

一旦发现肠息肉,都建议择机切除

息肉本身不是癌,但有可能变成癌,一旦发现有肠息肉,最好尽早切除,以免带来其他疾病或发生癌变。

大肠息肉从性质上划分,常见的主要是炎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前者由肠道增生性炎症引起几乎不恶变;腺瘤性息肉恶变的几率较炎性息肉高,腺瘤属癌前病变已被公认。

腺瘤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混合性腺瘤三种,绒毛状腺瘤的癌变率最高,管状腺瘤的癌变率最低。腺瘤性息可能与遗传、慢性炎症刺激、生活习惯、慢性便秘等因素有关。

由于息肉有癌变可能,一般建议一旦发现肠息肉,都要切除并作病检,遵医嘱进行复查。

增生性息肉:最常见的一种息肉,又名化生性息肉。远侧大肠为多,较小,直径多<1cm,表面光滑,基底较宽,单发或多发。这类息肉不发生恶变。

炎症性息肉:又名假息肉,是肠黏膜长期受慢性炎症刺激而形成的息肉样肉芽肿,多见于溃疡性结肠炎,阿米巴痢疾及肠结核等病的病变肠道。

管状腺瘤:起源于直肠或结肠的良性息肉被称为腺瘤,并可进展成为癌变肿瘤。腺瘤十分常见,尤其是在50岁之后。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或有分叶,大小不一,直径多<1cm,80%有蒂。此类息肉癌变率约1%-5%。

绒毛状腺瘤:较少见,多为单发。以直肠最常见,其次为乙状结肠。此类息肉癌变率较高,较管状腺瘤高10倍以上。

混合状腺瘤:这类癌变率介于管状腺瘤与绒毛状腺瘤之间。

家族性息肉病:癌变率几乎%。

大量研究证明:如果有一人得了结直肠癌,其直系亲属(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得结直肠癌的概率是常人的2-倍。而没有经过治疗的家族性息肉病患者,10-20年的癌变几率是%!

肠镜检查,是发现息肉和早癌最有效的手段

结直肠癌是目前为数不多的可以有效预防的癌症,它大多有息肉演化而来,发展迟缓,一般需要5-15年,甚至更长,在此期间,发现并切除它,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般人群应从45岁开始筛查结直肠癌。

也就是说,45岁以上的人,无论男女、无论是否有症状、无论是否有危险因素,都应做一次结肠镜检查。

高危人群包括:

有肠炎性疾病史;

有长期慢性腹泻、慢性便秘、粘液血便史;

慢性阑尾炎或阑尾切除术后、胆道疾病、糖尿病;

有下腹部放疗史;

有消化道肿瘤家族史;

这些高危人群应从40岁开始定期筛查结直肠癌。

而遗传性高危人群指有结直肠癌家族史者:

这些人应从40岁开始筛查。另据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最新指南,如有1名一级亲属在60岁前诊断或2名1级亲属在任何年龄诊断结直肠癌,应从家族中最早诊断结直肠癌者的患病年龄减去10岁开始筛查,或是最迟于40岁开始每年做结肠镜检查。

在此特别提醒大家,千万不要因为“害羞”、怕麻烦、害怕等理由拒绝结肠镜检查,一时的不在意可能让你错失“自救”的机会!

息肉会复发,切除之后要复查

即使是切除了息肉,环境没改变,遗传因素不会改变,所以仍然有复发的可能,所以即使切除后,也要定期复查,这个很重要。

肠道腺瘤性息肉复发过程很复杂,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可以这么理解:肠息肉切除后,导致肠道长息肉的原因或环境没有改变,这片“土壤”还是容易滋生息肉的。

一般认为要到80岁后肠道长息肉才会逐渐停止,尤其肥胖、高血脂和有息肉家族史的人更容易长息肉。

因此,如果肠镜检查发现有息肉,虽然予以切除术,患者千万莫大意,仍要定期复查,尤其是息肉数目较多、息肉大、腺瘤性息肉者更要复查!

肠镜下切除息肉创伤小恢复快,但息肉的残端可能会复发再长出息肉,局部复发率达10%~5%!

为期两年的一项监测发现:65%~75%息肉切除后又有了新生或复发的息肉。

术后第一年再发生息肉的危险性是正常同龄人的16倍,直到4-6年后才与一般人群相似;

复发瘤切除后,再次复发者仍占1/,尤其是直径大于2cm息肉的复发率更高。

此外,大肠息肉术后复发率高可能还与以下两个原因有关:

1、大肠息肉的发病原因不是很明确,手术只是去除了息肉,并未去除病因,所以容易复发;

2、大肠镜检查时,大肠息肉的漏诊率高。这是由于肠道准备情况,医生经验、手法以及大肠的生理结构等影响。

由于大肠走行迂曲,再加上大肠粘膜皱襞的遮挡,所以大肠息肉(特别是小的息肉)的漏诊率较高。第二次发现的大肠息肉不一定是新长出来的,也可能是第一次漏诊的。

何时复查?如何复查?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推荐结直肠癌高风人群结肠镜筛查时间是年;

临床上通常根据结肠镜病理检查结果、切除完整性、肠道准备、健康状况、息肉家族史和既往病史等来决定复查时间;

对于低中风险息肉切除术后复查时间建议在1~年内;

对有下列情况时建议短期在~6月内复查一次肠镜:

(1)肠道准备欠佳,影响检查视野者;

(2)因各种原因上次未能完成全结肠检查者;

()一次切除息肉总数超过10个者;

(5)大于1cm的广基息肉采用分片切除者;

(6)大于1cm绒毛息肉伴重度异型增生;

(7)息肉已局部癌变未达黏膜下层或超过黏膜不层不愿追加手术切除者。

同时,如果曾经有结肠息肉病史、家族史的病人,也应该加大复查频度。

单发息肉切除、病理证明是良性的,刚开始每年只需查一次肠镜,连续2-年检查不复发,说明这个人息肉复发的概率小,之后可以改为每5-10年查一次。

最好的预防,就是定期做个肠镜

结肠息肉的发病原因目前并不完全清楚,除了注意不要久坐、减少高脂肪高蛋白饮食、戒除烟酒、适当运动之外,最好的方法就是及时做个肠镜,尤其是40岁以上人群。早点发现并尽早切除它,以绝后患。

现在的观点是,95%以上的大肠癌是大肠息肉中的腺瘤癌变而来的,因此,大肠腺瘤是应该尽早治疗的。但并不是所有的腺瘤都会癌变,因此无需盲目紧张。

内镜下治疗息肉最常用的就是电切,医院都能够常规开展,一般而言很安全。

但是根据息肉部位、大小、形态、病理类型等等,操作难度不一样,切除方式各异,风险也不同。

息肉切除后应该送病理检查,进一步明确息肉性质和是否完全切除。

总之,最有效的预防办法就是定期复查肠镜,一旦发现息肉,及时切除。

具体复查时间,各人情况不一样,需要医生根据每个人的情况综合判断。

浏览往期内容|回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息肉明明切除了,为啥还是得了大肠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