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
随着三伏天的到来,冬病夏治正当时,冬病夏治是指对于一些在冬季容易发生或加重的疾病,如慢性咳嗽、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胃肠炎、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冻疮怕冷、肾虚腰腿痛、体虚易感冒等,在夏季三伏时令、机体阳气最旺之时,借用自然之“温”“热”激发人体的阳气,给予温补阳气,散寒驱邪,活血通络等针对性、预防性的治疗,通过增强机体之正气,祛除体内沉积之寒气,调整人体阴阳,从而治疗或预防上述疾病,使冬季将发、要发的病症减轻或消失的一种具有中医特色的治疗方法,是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未病先防”的疾病预防观的具体临床运用。
下面为大家推荐几个“冬病夏治”中医治疗特色项目:
三伏贴
三伏贴又称三伏天灸,是一种源于清朝的中医疗法,以“冬病夏治”为原理,在一年中最炎热的三天(“三伏天”)将中药敷贴在特定穴位上治疗秋冬发作的疾病。三伏贴是一种传统中医的治疗法,结合针灸、经络与中药学,以中药直接贴敷于穴位,经由中药对穴位产生微面积化学性、热性刺激,达到治病、防病的效果。*帝内经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一年的阳气在于春夏,而春夏之阳气又在于酷暑“三伏”。因此在“伏天”阳气鼎盛时期,选择温补辛阳之中药,加之任督二脉之阳穴(三阳合一),进行冬病夏治意在激发阳气、经气,使机体阳气充盛,阴平阳密,扶正祛邪,治病求本,进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目的,特别对一些虚寒性疾病有明显治疗作用,以及防治哮喘等呼吸系统病症复发均有较好疗效。
作用机理:
一是穴位作用:运用敷贴疗法刺激体表穴位,通过经络的传导和调整,可纠正脏腑阴阳的偏衰,改善经络气血的运行,对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状态,产生良好的、温和的治疗和调整作用,从而达到以肤固表、以表托*、以经通脏、以穴驱邪和扶正强身的目的。
二是药效作用:药物直接敷贴于体表穴位上,药性透过皮毛腠理由表入里,渗透达皮下组织,一方面在局部产生药物浓度的相对优势;另一方面可通过经络的贯通运行,直达脏腑失调、经气失调的病所,发挥药物"归经"和功能效应,从而发挥最大的全身药理效应。
三是综合作用:敷贴疗法是传统针灸疗法和药物疗法的有机结合,其实质是一种融经络、穴位、药物于一体的复合性治疗方法,既有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作用,又有药物本身的作用,几种治疗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补充,共同发挥整体作用。
适应症:
一、呼吸系统疾病:易感冒者、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炎、哮喘、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慢阻肺等。
二、消化系统疾病:虚寒性胃痛、慢性胃肠炎、腹泻、消化不良
三、调理(治未病):免疫功能低下、恶寒发冷、阳虚体质、气虚体质、宫寒、痛经、亚健康等。
贴后牢记:
一、药饼贴好后最好不要进空调房间;
二、药饼取下后可以洗澡,但不要搓背;
三、慎用辛辣食品;
四、忌大量服用寒凉食物;
五、慎食大量肥甘厚腻的食物;
贴敷时间:
初伏:7月11日-7月20日
中伏:7月21日-7月30日
中伏加强贴:7月31日-8月9日
末伏:8月10日-8月19日
连续贴敷三年为一个疗程
全疗程贴敷4次,可享受医保门诊报销
督灸
督灸是在督脉上施以隔药灸疗法,通过激发协调诸经,发挥平衡阴阳、抵御病邪、调整虚实的功效,从而达到预防疾病的保健目的。
为什么要督灸?督脉可以沟通全身经络,通过艾灸督脉的综合作用激发协调诸经,发挥经络内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内外,运行气血,平衡阴阳,抗御病邪,调整虚实的功效,从而达到预防保健的目的。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人身诸阳,诸阴经通过经别的联系合于阳经,因此中医认为督脉可以沟通全身经络。大椎穴为督脉要穴,位于背部,背为阳,是诸阳之会,具有温补阳气、调整诸阳的功效,补益机体一身之阳,激发人体抗衰防老正气,抗病驱邪,延年益寿。
适应症:
1、适合于督脉诸证和慢性、虚寒性疾病,如痹症(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腰痛(腰椎、胸椎、颈椎骨质增生和腰肌劳损等。
2、呼吸系统疾病、体虚易感冒,如慢性支气管炎、鼻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等。
3、亚健康状态神疲乏力、情绪低下、记忆力减退、神经官能症等。
4、脾胃虚寒,慢性胃肠疾病。
5、男性性功能减退。
6、女性宫寒痛经,流产后的手脚冰凉、肢次畏寒及面部的雀斑和*褐斑等。
7、肿瘤放化疗患者:督灸可以提高癌症患者的淋巴细胞转化率,提高了癌症患者的免疫功能,增强其抗病能力,预防或减少复发,改善预后,提高放化疗患者生活质量的作用。
注意事项:
1、饭后一小时内不宜督灸。过饥、过饱、酒醉禁灸。
2、督灸后多喝温水,以助排*,半小时内不要用冷水洗手,4小时内不宜洗澡,忌喝冷饮。
3、督灸期间忌食腥、膻、辛、甘、油腻、寒凉之品,如酒类,水产品,羊肉、鸡肉、狗肉,*瓜、韭菜、香菜、辣椒等。
治疗时间:
夏至后和三伏天内治疗效果最佳
一般7-10天一次,连续三年为一疗程
可享受医保门诊报销
脐灸
脐灸是中医的一种疗法,即在肚脐上隔药灸,利用肚脐皮肤薄、敏感度高、吸收快的特点,借助艾火的纯阳热力,透入肌肤,刺激组织,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防病健体的目的。
我们对自己的肚脐,做一个较为基本的了解:肚脐,穴名神阙,即神气升降出入,变化消长的地方,属奇经八脉中任脉中的一个重要穴位。任脉与督脉、冲脉、带脉等相连,总任全身气血。内通十二经脉、五脏六腑,外联皮肉筋骨、四肢百骸,故脐和诸经百脉相通,阴阳相济,起着调节各脏腑生理活动的作用。
从传统医学理论看,脐部给药有利于归经,药物得以循经直达病所,达到驱除病邪、扶助正气、康复机体的目的。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看,脐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为腹壁最后闭合处,脐部表皮角质层薄弱,屏障功能最弱,药物最易穿透弥散,且皮下无脂肪组织,皮肤各筋膜、腹膜直接相连,脐部皮肤除微循环外,脐下腹膜还布有丰富的静脉网,且脐部凹陷形成隐窝,药物放此后形成自然的闭合状态,这利于药物穿透皮肤而被吸收入血液循环及淋巴免疫系统,发挥药物的全身治疗作用,从而达到驱除病邪、扶助正气、康复机体的目的。
脐灸的功效:
1、健脾和胃,生清降浊。脐疗可增强脾胃机能,使清阳得升,浊阴下降,以健脾止泻,和胃降逆。常用于消化系统的胃痛、便秘、腹泻及慢性结肠炎等。
2、通调三焦,利水消肿。脐疗能激发三焦的气化功能,使气机畅通、经络隧道疏通,能促进代谢,缩减脂肪。用治小便不利、腹水、水肿、肥胖等。
3、调理冲任,温补下元。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冲任督带与生殖及妇人的经带、胎、产息息相关,故药物温脐可以调理冲任,理气养血,固经安胎。临床用于妇女月经不调、痛经、带下、崩漏、不孕及*褐斑、面色萎暗等证。
4、通经活络,行气止痛。脐通百脉,温热药贴脐后,能够通经活络,理气和血,达到"通则不痛"。适用于肠麻痹、痹症,手足麻木及诸酸痛证。
5、敛汗固表,涩精补虚。脐疗能收敛人体的精、气、神、津,调节脏腑阴阳平衡,调整体质,使气血调畅,营卫通利,帮助入睡。临床常用于治疗自汗、盗汗、带下、久泄、梦遗、滑精、惊悸、失眠等。
6、防病驻颜,养生延年。脐为先天之命蒂,后天之气舍,是强壮保健的要穴。脐疗可增强人体抗病能力,有活化细胞、润肤驻颜、紧致肌肤的作用。具有补脾肾,益精气,抗老驻颜之功。用于虚劳诸疾,神经衰弱和预防保健,回春延年。
脐灸的优点:
1、适应症广。脐疗的功用和适应症非常广泛,对消化、吸收、泌尿、生殖、神经、心血管系统均有作用,并能增强机体免疫力,可广泛用于内、外、妇、儿、皮肤、五官科疾病,并可养生保健。
2、效果比口服好。同样的药物口服和脐疗相比较,脐疗一次的效果相当于口服5~10次。究其根源,因为药物口服首先要经过脾胃的吸收,对于部分长期脾胃功能差的人造成的浪费就更严重了。而脐疗是把药物放到肚脐里,药物通过肚脐吸引马上进入循环发挥作用,不经过脾胃吸收,无论脾胃功能好与不好都不受影响。
3、使用简便,安全,无*副作用。脐疗的操作方法非常简便、不需煎药、服药、注射,也避免了药物被破坏分解和对人体肝脏肾脏的损害。对那些吃药怕苦、打针怕疼、针灸怕针、服药易吐及不能服药的患者,尤其适宜。
脐灸注意事项:
由于脐部吸收药物较快,故用药开始几天内,个别患者会出现腹部不适或隐痛感,一般过几天会自行消失。
去除药物后应用温水或消*棉球轻轻拭去脐部残留的药物,若脐部微觉痛痒,不可搔抓,数日内自可消退。
脐疗后如果出现水泡,只要不擦破,可任其自然吸收。若水泡过大,可用一次性消*针从泡底刺破,放出水液后,再用消*敷料覆盖。
灸后不可吹风,注意保暖。不要用冷水洗手。因为艾灸完后,全身毛细孔打开,易受寒凉。
灸后要喝较平常多量的温开水,便于排*,水温可以稍微高点,有助排泄器官排出体内*素。绝对不可喝冷水或冰水,夏天也不可以。
灸完如果出现疲劳乏力精神不济,属正常现象。此时身体在进行休整,可稍事休息,不必劳累。
治疗时间:
建议一周两次
可享受医保门诊报销
欢迎咨询问诊
济南市槐荫区兴福街道办事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院(集团)医院承办的一家综合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药综合服务区(国医堂)成立于年10月,目前服务区整体面积约为㎡,主要设有中医门诊、中医专家门诊、针灸推拿室、康复理疗室、中药房、煎药室等科室,环境优雅,设施齐全、服务集中,被山东省卫健委、山东省中医药管理局评为“山东省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特色诊疗区(中医馆)服务能力建设项目单位”、“山东省中医药文化建设示范单位”,被市卫计委、济南市中医药管理局评为“全市国医堂(中医馆)建设先进单位”。
欢迎广大居民前来咨询问诊,我们专业的中医团队将竭诚为您的健康保驾护航!
济南市槐荫区兴福街道办事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