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椎
第七颈椎至第一胸椎棘突之间,属督脉。
用拇指指甲掐或指端按,继加揉,共约30次,分别称为掐大椎和揉大椎。
退热解表
高热,项强,咳嗽。
掐或按大椎有清热解表的作用,继加揉法起缓解前手法引起的不适,本穴主要用于感冒,发热,项强等。此外用提捏法,以屈曲的示指,中指,两指蘸水在穴位上提捏至局部皮下出现轻度淤血为止。对百日咳有一定效果。
2、肩井(又称膊井)
在大椎与肩峰连线中点,肩部筋肉处属于足少阳胆经
用拇指与食指或中指两指对称用力提拿肩井,称拿肩井。用拇指按其穴位称按肩井,每次治疗拿或按5次。
宣通气血,发汗解表
感冒,惊厥,肩背部疼痛
按拿肩井能宣通气血,发汗解表。临床上多用于治疗结束后的总收法,也可用于治疗感冒,惊厥,肩背疼痛。
3、定喘
第七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凹陷处。
用两拇指或中指端按揉20-30次。
定咳平喘。
咳嗽,哮喘,肩颈通。
按揉定喘穴能止咳平喘,常用于外感内伤之咳喘,临床常与揉肺腧,风门等穴位合用。
4、创新
在第一胸椎棘突旁开两横指处,左右各一穴。
用拇指或中指端揉按约30次
止咳平喘
咳嗽,哮喘
揉按创新,能止咳平喘,常用于外感咳嗽,哮喘,临床多与天突,膻中,肺俞等合用。
5、肺俞
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用拇指或中指面揉按20-30次,称揉肺腧。两拇指分别自肩胛骨内侧缘从上向下呈“介”字形推50-次,称推肺腧。摩用盐粉或姜汁分别自肩胛骨内侧缘从上向下擦之,以皮肤发红为度,称盐擦“八”字,以上诸法统称为推背法或称全推揉肺腧。
宣肺止咳,化痰退热
喘咳,痰鸣,胸闷,胸痛,发热等。
推揉肺腧有宣肺止咳,化痰退热的功效,临床多用于呼吸系统疾病,若加盐擦“八”字,效果更好。
6、脊柱骨
大椎至长强成一条直线。
用食指,中指面至大椎直推至骶椎(长强),名推脊。每次治疗推-次。
清热镇静。
发热,惊风。
推脊能清实热,常用于实热症,及急惊风等症,临床多与清河水,退六腑,掐按大椎等合用。
7、脊
脊柱两侧,由肺腧到肾俞之间。
用捏法,由肾俞处往上翻至肺腧,两侧各3-5次,此法俗称翻皮。
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通经络,培元气。
疳积,吐泻,腹痛,便秘,夜啼等。
用捏脊法直上而下捏之,能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通经络,培元气,具有强健身体的功能,是小儿保健的常用手法之一。临床上多与补脾经,补肾经,推三关,摩腹,按揉足三里配合应用,治疗先天不足和后天不足的一些慢性疾病,均有一定效果。本法单用,名为捏脊疗法,不仅常用于小儿疳积,腹泻等,还可用于成人失眠,肠胃病,月经不调等。重提或轻按相应的背部腧穴,能加强疗效。
8、七节骨
第四腰椎至尾骨端(长强),成一直线。
用拇指侧面或示指中指两指指面自下向上或自上向下直推,分别称推上和推下七节骨,每次60-次。
推上七节骨能温阳止泻,推下七节骨能泄热通便。
泄泻,脱肛,便秘
1.推上七节骨能温阳止泻。多用于虚寒腹泻,脱肛,久痢,,久滑泄等症,临床上常与按百会,揉丹田,补脾经等合用治疗气虚下陷脱肛,遗尿等症,若属实热症,则不宜用本法,用后多令小儿腹胀或出现其他变症。
2.推下七节骨能泻热通便。多用于肠热便秘,或痢疾等症。若腹泻属虚寒者,不可用本法,恐防滑泄。
9、龟尾(又名尾闾,长强)
位于尾椎骨端。
用拇指端或中指端揉按,分别称揉龟尾或按揉龟尾。
止泻,固脱,通便。
泄泻,便秘,脱肛,遗尿。
龟尾穴相当于督脉经之长强穴,安之能通调督脉之气,调理大肠的功能,穴性平和,能止泻,也能通便,多与揉脐,推七节骨合用,可治疗腹泻,脱肛,便秘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