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谁都贪一口凉。虽说现在立秋刚过去,即将进入三伏天中的“末伏”,但室外依然是高温不减,酷热难耐。这种时候,要是来上一杯冰饮料,简直就是人生一大享受。夏日真的适合吃冰冷的食物吗?会不会对我们身体产生不好的影响?很多人虽然享受“吃冰”,却也免不了有这种担心,记者带着这医院。
夏日肠胃更容易“闹别扭”
“医生,我今天喝了一瓶冰水以后一直腹泻,干活都干不了了。”记者刚走进消化内科的门诊办公室,就看到一位脸色憔悴的病人在咨询医生。消化内科门诊病人较多,记者在休息间隙跟梁尧英医生交流了解到,高温酷暑下,很多人吃些凉食或喝些冷饮会感觉身心舒适,但是吃太多生冷食物会损伤胃肠黏膜功能,影响食欲,导致胃肠功能紊乱。这样一来就会产生胃痛、胃胀气,严重的甚至呕吐、腹泻成为急性肠胃炎。
消化内科住院部的医生吴世民告诉记者,夏季容易患上肠道易激惹综合征(IBS),临床表现为腹痛、腹部不适。“说得通俗点,就是肠胃它也有情绪,也会激动生气。”虽然引起肠道激惹的病因多样,但吃生冷食物引起胃部痉挛是主要原因之一。
网友“蓝天里的一朵云”说:“怪不得一到夏天我就特别容易拉肚子,虽然痛过也很快好了,但以后还是要注意不能吃太多冷饮。”
中国人吃冰已有上千年历史
所谓“吃冰”一词,只是一个笼统的说法,意指享用冷食品类。古代没有冰箱,冰来得极为不易,古人获得冰块方式主要有两种。早在距今两千多年前的《诗经》中就有记载:“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所谓的“凌阴”就是藏冰室,早期贵族们会在冬季时将冰块放入冰窖进行储藏,夏季取出来用。之后,人们在生产火药时开采出大量硝石,发现硝石溶于水后可以使水结冰。从此冰块走入寻常百姓家,也打开了古人花式“吃冰”新世界。
在古代冰块还是以相对原始的形态出现在人们生活中,相对高级的用法就是到了春秋末期时,达官贵人们在宴席上会喝冰镇米酒助兴。从唐朝开始,冷饮逐渐出现了。到了宋代,夏天街市上就有出售“雪泡豆儿水”、“雪泡梅花酒”、“冰雪冷元子”、“凉水荔枝膏”等冷食。元代的商人还会在冰中加上果浆和牛奶,跟现在的冰激凌很像了。
网友“旺仔女孩”说:“古人智慧无穷,原来这么早就有这么多品种丰富的冷饮出现了,名字还很好听。”
爱上“吃冰”不是错,健康“吃冰”窍门多
在夏天,很多人想让身体凉爽下来,或者让自己的心情变得更好,会去“吃冰”。爱上“吃冰”不是错,凡事都要把握一个度,没有节制地“吃冰”,不仅享受不到这些美味带来的愉悦感,还会加重肠胃负担,得不偿失。
“‘吃冰’主要是看体质,有些人体质不好,这样冰冷刺激的食物就要少吃,相反,如果体质好,适当进食并不会对身体造成损伤。”吴医生告诉记者,当体温较高时不宜“吃冰”,例如夏日的室外工作者、刚运动过后的人,要等体温渐渐恢复才能享用。同时他建议大家,平时容易拉肚子的,可以到消化内科门诊进行消化系统的检查,毕竟每个人体质不同,这样可以提前对自己的身体有所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