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瑞春医案,选自《伤寒实践论》
姓名:袁某??性别:男?年龄:27岁,工人?就诊时间:年5月10日初诊?
一、病情信息收集
1.主诉:
腹泻多年;
2.现病史:
病者经常腹泻,肠鸣漉漉,气滞腹胀,绕脐腹痛,大便稀如蛋清状,日2~3次,如嗜生冷,大便日数次,并自觉腹部肛门冷。特别是冰箱里的冷饮、食品,从不敢品尝,即使是炎热夏日也不能食用冷饮之类,稍有不慎,则大便无度,洞泄不止,多次因泻而头额冒汗,四肢逆冷。食纳少,面色苍白。
3.体征:
脉缓弱,舌质淡苔薄白。
病因:
阳虚有寒
—脉弱
—舌质淡
--四肢逆冷
—食冷则腹泻加重
--泻而头额冒汗(阳气欲上脱,致使额上肤表津液失去固守而泄漏为汗。)
湿
--肠鸣漉漉
—大便稀
—腹部胀满(湿阻气滞)
病位:
脾胃
—绕脐腹痛
—纳少
病机:
素来脾阳虚,运化不力,内生寒湿,升降失常
治则:温补脾阳
处方:理中汤
*参15炒白术15干姜10炙甘草6
吴茱萸6--散里寒,参考吴茱萸汤
厚朴10木香10—理气
5剂肠鸣腹胀减轻,食量增加,继续温补脾阳
心得:“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此案是典型的脾虚寒湿导致的慢性腹泻,湿胜则濡泻。注意很多脾阳虚的问题,不仅仅要解决脾阳虚,还要考虑到它导致的病理产物,比如本案中用干姜、吴茱萸散寒。
补充:内经云,阳加之于阴为汗。说明出汗需要阴阳两个因素,同时汗出于体表,还与腠理的开合密切相关,也就是和卫气有关。
但头汗出有两个常见病机。湿热和阳虚。
阳虚不固,头为诸阳之会,阳气最旺,故阳气虚弱甚至阳虚欲脱时仅有头面部能汗出。一是阳气相对多,二是阳气脱于上,此处表虚腠理不固。如《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第17条:“湿家下之,额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如《伤寒论》第条:“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
湿热熏蒸,湿遏热伏,湿与热相合,如油入面,热邪无以出,循经上迫头面部,故但头汗出。如《伤寒论》第条: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